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56|回复: 0

【论非格律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吴直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4 10: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吴直雄
6 ]" f& Q' l# J) {: }" c
# o7 K2 n/ C+ c+ ^, o1 ?- U  a" ^- V0 X
  我国的对联创作千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逐渐地归纳出这样一个程式:(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随便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法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互相对应。(五)上下联的意思可以相关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按照这种程式创作的对联,和律诗的某些写作要求颇为相似,可称其为格律对联。这种对联作法,长期以来被联语作者们视为“千古不变”的写作程式,亦或称为模式,因而格律对联在整个联坛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也存在一种不完全按照上述创作程式写作的对联,大都是语言通俗易懂,出乎自然,或是不事雕琢;或是不拘平仄;或是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这种对联,在写作程式上显然与格律对联作法多有突破,不妨称其为非格律对联。
( G$ y' K3 Z. s- O4 T  c1 C8 ?! u4 D2 D  c
  联语创作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们是在题写桃符之时,除了格律对联之外,就运用非格律对联了。史载云:“伪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①旧时的翰林学士,皆工于格律诗词,而从后蜀主孟昶的翰林学士辛寅逊上述这样的桃符题句来看,当时主要是祈求吉祥之意,并未一味强求对联的严格格律。笔者翻阅有关对联的古籍,除了大量的恪律对联之外,那种非格律对联亦有所载。如:
' h0 p7 X$ q+ J: W& v; T4 e. z5 N: |- C. R
  左手牵来千里马;
1 E: u$ c1 u% c. N# G0 ~/ n  右手牵来千里驹。②
9 G; _6 m* J# H- [8 h: P0 y. W/ R4 u6 T8 ~) w: }
这是一副书写在马神庙庙门上的对联,联语全然不按平仄和格律,然而紧扣了“马”这个主题。又如:
: \0 S, ^* T# [9 T4 H# H) n3 r3 x" q6 T! p$ ^+ s+ f6 b0 f2 D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_0 [7 `% L+ ~# [( w. c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 I* \4 {9 B, B9 `0 y( ]
% r3 b! U1 c4 C. F( N& U据《坚瓠集》所载,该联是胡可泉知苏州时,撰写在衙门之外的,以表示其“清正廉明”。其联作程式手法,纯为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的非格律对联。
9 [( x0 Z8 I( Q' A! h5 L# ~! D1 f2 I1 \1 T; C2 o
  及至“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自由诗的兴起,人们也常写非格律对联。如为了抗议反动政府无理逮捕“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人们开展罢市斗争,在商店门口贴出这样的对联:
3 M3 S' h4 W. ]; I9 D, g& Z- V/ `% Y
  学生一日不释;! N) \! o6 U; W! H6 k- l
  本店一日不开。   d% X& K% k9 v  V% P

. ]0 @) y! R2 [. n* U这种非格律对联,言简而意赅,犹如投枪匕首,铿锵有力。 <H3>  三</H3>
* P! Z  j' p9 U2 r: `# u
$ B* {; S) s( c. P$ \9 k  非格律对联的创作由于不强求平仄、工仗,较格律对联的创作就更为灵活,因而较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能更加有效地在多方面发挥对联这种文艺形式的作用。 % e% M( J8 O8 D5 i& s' S
  (一)用之于文化教育。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年轻时发动乡亲与本村的封建宗法势力作斗争,将古寺中一座香火旺盛的神像推倒,办起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开学时,他亲手撰写了一副对联: . w( ~- R( R- H% a( f
+ ~' c8 R% w/ V1 e
  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 O# [) i' F6 L  \, \+ ^
  读书为做事,不是为作官。
2 J9 }7 C' I9 Z- ^1 }+ e5 ^2 q. E+ ?9 U/ K$ J
这副对联清新流畅,把办学的宗旨和读书的目的说得一清二楚。 ) B* u, r0 i/ l0 Z. J1 q& w# V' z

0 ^6 |6 c0 F# z  (二)用之于宣传鼓动。如:
; m7 u7 C4 L( k4 ?" \) J# g" E
* A6 v6 c+ }  p1 t& a, A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 C7 A/ X$ W( D5 X% U7 S+ A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9 m+ o9 F' U8 z9 z* O& T# G
, e0 b  R5 m6 l' t% f: H" T, A0 y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宁都县小布召开第一次反“围剿”动员大会时,为大会主席台两旁所写的对联。精通古典诗词的毛泽东同志在写作这副对联时,并不为格律对联的程式所囿,出乎自然地把红军对敌军事斗争的“十六字诀”写进对联之中,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 D& w6 b' ~  W: W8 P  (三)用之于斗争武器。如: 1 j  S+ {! H, z' h! ~

7 R7 M/ {# R( P& Q7 f  八点钟开会,九点钟到齐,有无革命请神?
) e6 K9 Q/ p+ b. j4 m8 }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忘了战士没有? , D% [; J( v2 b) s2 j* ?
/ J. Y8 C2 g9 {+ u, \# q# A
这是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一日,国民党召开的所谓“郑州会议”期间,冯玉祥将军写的一副非格律对联。它别出一格,富有风趣,把国民党新贵们的老爷作风刻划得维妙维肖。
  g( |  e  W3 ~# M, D4 B9 L7 A
6 ~% V1 a8 v8 v' T% L! D4 O  [  (四)用之于缅怀先贤。如:
: I2 v! R1 E( F# y5 A# Q: [  e* l( F( V  z
  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
# N& o& y; g3 c( D% g  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6 \+ o: A7 u* |' d
2 Q, U( R, ~7 a0 f- |9 S这是郭沫若一九四○年六月鲁迅逝世四周年时,在重庆写的对联。全联满怀激情,把鲁迅的性格、文风及其影响展示出来,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誉和怀念。
  |  L" }0 s/ Y9 w4 d
! X8 ]; Q$ |( j5 f* k  (五)用之于抒写情怀,如:
' e2 Q- ?$ g: Z2 R6 O
# j' @! U/ W, P; }; |9 c$ m0 w  中秋月圆,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 M% q% t$ o6 n0 c
  赤心报国,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吃苦万人甜。
* N& f* Q/ w  j1 Z* _2 j
6 H, U' B" f% g5 d' S0 Y; l$ h( H/ y" U) e这副对联出自云南抗越前线老山的猫耳洞口。用词朴实,富于哲理,令人读来一咏而三叹,堪称上乘之作。 & I! p8 m- V3 |, j, b$ q: X
/ |# \- p2 L) |9 ~8 R2 B
  总之,非格律对联以其真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光彩,简单地斥之为“标语口号”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应该正视它在联苑中的地位和作用,理直气壮地给它以一席之位。
% L4 j  P2 i% e  F  注:①宋·孟元志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一九八二年一月中华书局出版第二五二页。②参见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
8 b9 m: h$ {( g3 h# d* d, y  t% S6 L3 r/ h# e3 v

6 _0 U1 e6 ^' r2 `/ `来源: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3 07:1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