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7|回复: 0

京剧“科普”之徽班进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10: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国学


清朝弘历(乾隆)皇帝喜爱戏剧,每次到江南巡视,都要请江南各戏班到扬州演出。1790年是他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各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徽班并不是只演唱徽调,除吹腔、拨子、二黄、昆曲外,还有柳子腔、罗罗腔和北京流行的秦腔、京腔等。四喜班是嘉庆初年才进京,以昆腔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竹枝词;和春班是庄亲王府召集徽班艺人组成的,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等武戏;春台班以徽调的三小戏为主。因徽班历史悠久,艺术精熟又具有相当的阵容,在北京很有号召力。据载:戏庄演戏必用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三庆园必以徽班为主。而四大徽班更以“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雄居北京100多年。

徽班的兴起,使京城的昆弋班、京腔班日渐衰落,因此京腔、秦腔、昆腔的演员不断搭入徽班,再有湖北汉调进京,徽、汉合流,使徽班的腔调、剧目更为丰富。从而也就形成了“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的,以皮黄为主,其他曲腔兼唱的新型综合剧种的京剧。这也是纪念徽班进京,振兴京剧艺术的意义所在。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里程碑事件,那就是徽班进京。

北京自金元开始,一直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朝初年,北京就已经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争胜的场所。在争胜过程中,各种声腔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戏曲艺术。清朝中叶,传奇和昆曲急剧衰落,花部地方戏剧却蓬勃兴起。花部地方戏又叫“乱弹”,它包括雅部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乾隆年间,便形成了花部地方戏的四大徽班,它们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这四大著名的徽班班社兴起于安庆一带,活跃在当时的戏剧中心扬州,以演唱徽调昆曲为主,徽调是指拨子、二簧、吹腔、四平调;除徽调和昆曲之外,还兼容其它声腔。四大徽班就是把二簧戏带进北京去,因此,这一事件就被人们称为“徽班进京”。二簧是弋阳腔同安徽的某种曲调结合起来的四平调,又和湖北簧州一带民歌结合。后又经过安徽、湖北艺人们的长期努力,使二簧戏出现了一个新面目。到北京以后,又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在无数艺人的再努力下,京剧更加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流行全国各地,影响最大的剧种。

那么,徽班进京,具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那年高宗八十岁大寿。为了给高宗祝寿,四大徽班便陆续开赴北京演出。在北京,它们演出了许多场次,观看的人很多。徽班进京不但为高宗八十大寿增加了浓烈的气氛,也给当时的北京市民带来的丰富的生活。这一事件轰动了京城。

四大徽班班社又各具特点,各有所长:三庆擅长演出故事曲折的大轴子戏;四喜擅长演唱曲子;和春擅长武把子,其技艺令人叫绝;春台则是孩子演员的出色。四大徽班争奇斗妍,各有绝招。今年已经是徽班进京216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9 07:0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