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30|回复: 0

<<周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09: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一、内容及结构   
《周礼》原名《周官》,有时也称作《周官礼》,它精心构思并细致详实地叙述了据称是周朝官制的结构和组织。经文分六大部分,每部分都对应着周朝等级制中六种首要官职之一,它们又分别相应地负责一大类政务,具体情形如下:   
(一)天官冢宰:首相(掌管全面政务)。   
(二)地官司徒:公众事务官(掌管教化)。   
(三)春官宗伯:负责祖先事务的族长(掌管祭祀)。   
(四)夏官司马:军事官员。   
(五)秋官司寇:掌管刑罚事务的官员。   
(六)冬官考工记:工艺审核记录。   
除第六部分外,每部分的开始都依等级从高到低列举各种属官及其爵级,如第一部分最先列举冢宰——其职权跨越于各专司之上的国家最高官员,最后列举官廷的日常小官如阍人、缝人、染人和履人。接下来,是对爵位不同的各级官员职责的系统而详尽的记述。这类叙述的措辞显得公式化:先记述官名,后接动词“掌”,然后是所讨论职官的明确职责。显然,六部分分别被设计有60个官职,整个《周礼》的官职总数便是360。郭沫若认为,这种6×60的官职结构具有春秋末及战国时代特有的天文学及宇宙论的意义,因此他力驳把此书的本源定得很早的观点。无论如何,根据司文&#8226;布劳曼的列表统计,各部分官啊的实际数字不是理想的60,而是都或是超过或是少于此数。   
原第六部分经文(《冬官》)本是关于司空(公共工程监工)官属的记载。《周礼》在西汉首次为人所知时,这部分经文就已经佚失,遂用《考工记》来替补。这一文献和前五部分的格式多少有点不同,它不列举属官及其爵等、职责,而列举并叙述隶属于宫廷的各色工匠及他们技艺的技术细节,例如,马车、武器和船只的制造等。它相当详细地描绘了所讨论器物的组成部件。它叙述不同类型的名称及尺寸大小,明确记载负责建造工程各部件的工匠。江永(1681-1762)认为,《考工记》是一本战国晚期齐国人编著的书。他立论的根据是书中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地名和齐国的方言,参见他的《周礼疑义举要》卷六。   
二、本源及真伪   
《周礼》直至西汉才为人所知。《史记&#8226;封禅书》(卷二十八,第1357页)首先以《周官》为题提到它,然后,《后汉书》卷三十(第1709页)著录了“《周官经》六篇”;《汉书》卷九十九下(第4187页)也述及它,书题为《周礼》。荀悦(148-209)认为,书名《周官》变为《周礼》是刘歆(公元前46-公元23)所为(见《前汉纪》,《四部丛刊》本卷25、26)。陆德明(556-627)《经典释文&#8226;叙》重申了这一观点。荀悦认为,刘歆还提议称此书为《礼经》,但对《周礼》来说,这一书题只是偶尔使用。刘歆也试图立《周礼》于学官。由于《汉书》著录时已题为《周官经》,据此可知从刘歆起,《周礼》已经被当为一种经书。   
《周礼》出现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这是传统观点,《汉书》卷三十(第1710页)、卷五十三(第2410页)、《隋书》卷三十二(第925页)和部分保存在贾公彦(650年在世)的《周礼废兴》(一般视作《周礼疏》的序言)中的马融(79-166)的概述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这一看法。直至某一姓李的人将《周礼》献于河间献王(公元前155-前129年在位),该书才为人所知。河间献王即刘德,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弟。他还是古籍的热情收藏家。他得到《周礼》时,第六部分(《冬官》)已经佚失,因此,他以千金购求,但仍然未能买到,于是用《考工记》来替代。据说,河间献王后来又把它献于其兄武帝的秘府。   
那时,它不仅没有受到官方学者的认真对待,而且,实际上遭到了他们的批驳和蔑视,原因可能是它与其他经文表达的占统治地位的观念不同。这一批判的细节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可以推测,至少可以说它与很快就要被称为“今文学派”的官方学术把持了学术界这一事实有关。作为古文经,《周礼》不可能引起当时官方学者的多少好感,也不太可能得到他们的客观对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8 23:1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