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3|回复: 1

周绍良赠聂绀弩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10: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新京报   
钟叔河(长沙 学者)



  聂绀弩(1903-1986) 著名杂文家、诗人、古典小说研究者。湖北京山人。著有《蛇与塔》、《沉吟》、《邂逅》、《中国古典小说论集》、《散宜生诗》等十余种书。曾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罗雪村 画  


  【念楼小抄】

  最近以来,聂绀弩的名字又频繁出现于媒体,这是使人难过又使人高兴的事。我暂时不想多参加关于此事的讨论,它却使我想起了已故周绍良先生的两首诗。这是聂绀弩出狱后不久,将自己在北大荒所作诗辑成《北荒草》,油印装订成册寄给周绍良,周读过之后写了回赠给聂的,从未公开发表过。我偶然得见,即刻骨铭心,现在将其介绍给广大读者,想必不会没有解人的吧。第一首诗云:


  北荒往事已风流,革命如今岂到头。

  十载幽囚天作孽,百端磨折命为仇。

  撑肠剩有诗千首,把臂犹存貉一丘。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第二首诗是“集唐”:

  数篇今见古人诗(杜 甫),异代风流各一时(李白)。

  佳句相思能间作(李 颀),争名岂在更搜奇(司空图)。

  落花飞絮成春梦(戴叔伦),细雨和烟着柳枝(朱湾)。

  举目争能不惆怅(白居易),悬河高论有谁持(刘长卿)。


  “集唐”即集唐人句成诗,这种体裁,现在的年轻朋友恐怕不太熟悉了。但只要想一想,在“革命如今岂到头”的时候,作为佛教居士、不左不右的周先生,能给“十载幽囚”归来的聂绀弩写诗相赠,不怕被视为“一丘之貉”也要和他“把臂”,岂不说明公道自在人心,大多数中国读书识字之人,心底里头还是分得清是非善恶的嘛!讲老实话,对此我一直还是有信心的,虽然“告密”也被告过不止一次,直到不太久以前。

  周绍良出身的“东至周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地位重要,其重要前期在政治、经济方面(其曾祖在清朝为总督,祖父是北洋总长、实业巨头),后期则在社会、文化方面(伯父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父亲为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堂兄一良、煦良均是学者名家)。由于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原因,绍良先生没有条件“左”,也没有胆量“右”,所以我说他“不左不右”。这大概也就是他能比较远离政治漩涡,在“边缘”上潜心佛学,搞搞收藏,还能够跟聂绀弩这样的人交交朋友,也没谁来硬派他“卧底”的原因吧。



 
发表于 2010-4-21 17: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志诚

  诗人怀着炽热之情,讴歌千年花棣美丽的田园风光;赞美历代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的春意盎然场景。康有为置身于芳村花地,留连忘返,感慨万千!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康有为“是年八月纳妾梁氏,筑室花棣将终隐焉。乃室成而未归,已被抄没”(摘自《康南海自编年谱》)。当年康有为入京。上《清帝第五书》,向光绪帝呈维新变法的方略。是年他在花棣修建一栋住宅,位于芳村新隆沙东杨柳岸旁,(据查:康宅于1990年建珠江隧道时拆毁,该房屋业主是康静佳,康有为的侄女后过继成女儿)。次年,戊戍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家属从花棣宅逃避至澳门,旋去香港”(摘自《康有为学术行年简编》)。

  民国六年(1917),康有为60岁,居上海。元旦,赋长诗《开岁忽六十篇》(见康有为《纳东海诗集》),诗长235韵,述其雄心壮志。诗云:

  金山望红棉,花棣种茉莉。

  蓬馆日游行,绿暗闹红醉。

  诗人六十抒怀,回想往事,对花棣故乡深情的怀念眷恋。

  维新派康有为在芳村花棣,度过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读书岁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6 12: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