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53|回复: 0

[选刊] 晚清诗史——刘光第(三尺剑十年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5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兼析《巴蜀古诗选》中二首刘诗的误注





--------------------------------------------------------------------------------



●三尺剑十年书/文





【摘要】维新志士刘光第投身于变法运动之中,为民族的振兴,抛洒了一腔热血,与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诗人刘光第以辛辣的笔触,沉痛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了晚清末季,朝纲大坏,列强觊觎,民不聊生的那段历史,人称“晚清诗史”。同时,他还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纪游诗,成就很高,堪称“独步千古”。

【关键词】刘光第    生平与思想    讽谕诗    纪游诗    诗歌特色及评价



“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并能诗者,为诗多提倡诗界革命,如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同等。而刘光第仍是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旧途径——取法汉魏三唐……。刘光第诗最有价值者,为《杂诗》、《万寿山》、《南来》、《白雪吟》等用阮籍、李白等比兴手法以及杜甫感事诗篇的风格,指斥时事、忧国忧民的篇章。这些诗作,反映了清末乱糟糟的政治局面和腐败的社会现象,可算是晚清的诗史”。「1」

前人对刘光第诗歌评价很高,钱仲联先生称之为“晚清诗史”,这并不为过。但这样的论述,大多零星地局限于《饮冰室诗话》、《石遗室诗话》等诗话著作之中,缺乏站在文学史的高度去作系统的探讨和全面的观照。本文试就刘光第及诗歌作一番尝试性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刘光第生平与思想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其祖上曾“忠于宋,耻仕元”「2」,此后刘氏一族一直居于下尘,到其父刘宗准时,这个家庭更是奇贫。光第幼时,父亲故去,此后家境愈是窘迫,“支用紧绌,两三月一肉,不过数两;中厨炭不续,则弟妹拾邻居木店残枝杈剩屑以炊”。「3」

然而,刘光第并不以贫废读,正如其母所言:“刘氏忠厚之日久矣,今家门当否塞,是儿颇不恶,不读书发名,其曷承先志哉?儿父在日命之矣。”「4」刘光第身上负载着先人的夙愿,负载着家庭寄予给他务必踏上仕途的希望,“琼楼玉宇可胜寒,愿登天上宫阙一凭眺”(《见月》);读私塾时老师出对:“屋亦甚高明,奈风雨飘摇,无方可御”,光第应对:“水不在深浅,有鱼龙变化,即此为灵”,渴望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已在他这位小小少年的胸间砰砰跳动。

光绪四年(1878),刘光第应童子试。有人称刘父曾“待诏”(剃头匠)贱业,「5」无应试资格,被县令陈洛君驳回,并取光第为案首,真可谓“校文颇识天难妒”(《岁试富顺得案首》)。

家庭贫困被人歧视,才华超群遭人嫉妒,使刘光第本已不喜张扬的性格更加内敛,他只能从心灵深处去完善自我,完成与高节之士的链接,他在《种竹辞》中写道:

“佳士原来有竹癖,座中更无一热客”,

“参天凌雪有高节,我亦披襟来拜之”。

24岁那年,刘光第离开家乡,北上京城,参加会试,一举登第,录在二甲第88名,授刑部广西司主事「6」。此时,他最挂念的是他的母亲,在《登第后寄内》一诗中他嘱咐妻子:“慈亲合有开颜外,晨夕高堂要善窥。”因为母亲对他的影响真是太大。“门有亡食者,必命急与之,而加蔬于饭,恐其食无味……”,“至说(《列女传》诸书中)义烈事,则泪涔涔下不可忍”。「7」母亲这些善行美德都浸润进了刘光第的心灵,成为他体察民间疾苦,看待人生社会的标准。

同年九月,刘光第告假归省。一年后其母卒去,光第悲痛异常,写下祭文十六字:“母亲生儿,望儿成名;儿今成名,母已不存",文虽短,情却真。此后五年,光第守制家居,直到1888年赴京任。这期间,他游历了峨嵋山、青城山和邻近诸郡,写下了大量优秀的山水纪游诗(详后)。

进入仕途以后,这位新科进士刘光第对国家危亡,朝政腐败,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中逐渐萌生出强烈的危机感。“东南水灾重,鼠贼况有备。隐忧在外夷,虎狼中国□。”(《北行诗柬正之四十韵序》)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使他意识到朝政非改革不可,他说:“近今时势之变,仕途太坏,士风次之。此等实在关系国家元气,非极力振刷,加意洗革,深恐孽芽已伏,一朝溃败,便不可治”。「8」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朝野震动,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时代呼唤改革,酝酿多年的维新改革思潮迅速成为一种政治运动,这就是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在这种氛围下,刘光第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公车上书”前几个月,他怀着救亡图存的一腔爱国热情,上了一纸条陈,这就是有名的《甲午条陈》。条陈的核心内容是——要慈禧退出政治舞台,让光绪帝“乾坤独断以一事权”,“即当重要事件,亦宜自运宸衷,无复重劳慈听”。「9」但刑部堂官不肯代奏,因为这是要杀头的。“条呈既不得上,胸中勃然莫遏之气,乃一一发之于诗,得古诗数十首"。「10」

其中《杂诗·十四》:



北方有二鸟,乃生在海壖。羽毛各丰满,一飞皆刺天。同巢却异梦,啁弄两不然。

一鸟不知老,甘腐偕鸱鸢。性复解音声,歌舞鵷与鸾。竦身傍神霄,日月染痴顽。

飞星激枉矢,尚恋青云端。一鸟抱仙骨,所食惟琅玕。八表高其翔,海天知周圆。

文打照荒遐,心力彻空渊。群羽自求穴,但笑猛志偏。并力掣其飞,又不放使闲。

终借彼高名,弗与恶鸟便。凤凰号大圣,臣哉尚勉旃。



用恣意汪洋的寓言笔法直刺慈禧太后,艺术化的表达了条陈的核心内容,充分表现了刘光第的政治见识和根蒂固的儒家忠君报国思想。

其纪事名篇《屯海戍》(1895),以“诗史”笔触,真实揭露了北洋海军生活腐化,训练不严,最后一败涂地的惨景。而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贪污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导致海军落败。

甲午年前后,刘光第写下了大量直刺权奸,讽谕时政,忧国忧民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他讽谕诗高峰期。如:

《送宋检讨充英法等国参赞》(1894):“不尽万方臣子恨,昆明战舰有长龙”;

《南来》(1895):“忽忆海疆新割去,悉时不觉涕汍澜”;

《京师蔬菜有最美者漫赋》(1897):“饱食长祝太平年,不识国危吁可怜。草根树皮食已绝,故里哀鸿眼流血”。

“君言读我书,倾倒已觉颇”「11」(康有为《六哀诗》),刘光第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极感兴趣,也符合他力主振刷朝纲的思想,这使他由谨言慎行直接投身到维新活动之中。1898年初,刘光第与杨锐等川籍京官,成立蜀学会。同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全国性的变法团体保国会,刘光第出席成立大会,列名为保国会会员。对当时事,康有为赞道:“昔开保国会,千丈松磊砢”。「12」

1898年8月28日,巡抚陈宝箴向光绪举荐刘光第。

9月4日,光绪召见,光第“力陈时弊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冗滥,无力图治”。「13」

次日,光绪帝授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走,参预新政。

当时官场积习,凡有权臣生日、擢升之事,同僚都要前往祝贺,而刘光第却是“闭门陈正字,直正无掩妸”,“王相客盈门,不投一刺过”。「14」

刘光第对官之道如是说——清字是作官本等,先办得勤字,然后讲慎字。同乡面对他简陋的居所赠诗两句:“空斋静似阿兰若,佳客少于优钵昙”。

9月11日,湖南守旧派曾廉上书请杀康梁。当时刘、谭同值二班,刘光第在谭嗣同的奏折上毅然署上“臣光第亦请先坐罪”,力保康梁。

对此,康有为深有感慨:“我不识裴村,裴村能救我。署奏拒鹰□,心感报无所”。「15」

9月24日,戊戌变法失败,刘光第等六人被捕下狱。

28日,被押赴菜市口。临刑,崛强自若,大声道:“未讯而诛,何哉?”神色淡定,英勇就义。「16」时人唐烜亲历此事,作《戊戌纪事八十韵》云:



皇帝廿四年,戊戌秋八月。其旬有三日,国乃有大罚……传诏官人来,天宪口为述:“尔等悉逆党,左右皆曰杀。跪听宣读毕,臣当伏斧锧。”林君最年少,含笑口微口决。谭子气未降,余怒冲冠发。二杨默无言,俯仰但蹙额。刘子木讷人,忽发大声诘:“何时定爰书?何人为告密?朝无来俊臣,安是反是实。”但闻官人言:“汝去不得活”,相将赴西市,生死此诀绝。

刘光第以自己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人生诗篇,受到人们广泛崇敬和怀念。

1984年7月3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盛赞林则徐、邓世昌、洪秀全、孙中山、谭嗣同、刘光第六人“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刘光第是“奋力图强革新的慷慨志士”。

刘光第生前对自己的诗稿作过整理,名为《裴村诗钞》(未刊),由后人刊刻有《介白堂诗集》、《衷圣斋诗集》,存诗近百首,是研究刘光第的重要资料。今人出版有《刘光第集》。



二、讽谕诗:诗史笔法刺权奸



刘光第早年的作品,和历代诗人的年轻时代一样,都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充满了自信和英雄气概。而同他甲午前后的诗作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拘成败何为?重瞳直难朽?”(《读〈汉书·项羽传〉而叹之》),“歌舞随烟灭,阿瞒安在哉?……一腔英雄恨,鹧鸪声里来!”(《铜雀台怀古》),透露出对英雄和先贤的崇敬之情,让人感到那是颗勃勃向上的年轻的心。

随着在官场见闻的增多,刘光第对苦难现实和腐败朝纲的认识大大超过了对兴亡之事的扼腕,他的诗歌变得沉重,甚至不遵诗教礼数——变得不那么温柔敦厚了。

《城南行》(1889)等一系列诗歌的创作,标志着刘光第诗歌的转变,创作重心由山水纪游诗向时事讽谕诗转移,形成了他甲午前后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史家意识。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史”是对一个诗人极高的评价。它可分为两种:

一是诗可补史。

《古今诗话》载宋真宗侍臣唐时酒价,侍臣以杜诗作答,宋真宗称杜诗为“诗史”。

二是以诗证史,以诗纪史。

孟棨《本事诗》说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他的诗号称“诗史”。不论补史还是纪史证史,“诗史”都与历史有着一种天然的关系,记载变迁,陈述因果,借古知今,臧否人物就成为史家的职责和意识。

刘光第的诗歌可以说是自觉地用诗歌来勾画晚清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的,他在歌咏重大事件时,不论是触景生情感慨如潮,还是诗由事生,都力图陈明来龙去脉,以事物的纵向发展来看其是非曲直。

正如高楷的《刘杨合传》所言:“(裴村)诗学少陵,时辈罕与抗手。积稿逾尺,不轻示人。尝言‘诗文必无一赝语,而不可欺其志,斯不愧著作。’”可见刘光第是以严肃的史家态度描摹现实的,在忠君的前提下,直刺权胄,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深沉忧虑。

《美酒行》一篇一方面写了权贵的挥霍无度、享乐腐化、文酣武嬉,“美酒乐高会,广筵开曲房。风云奋笑谑,山海究珍芳”:

另一方面写了光绪十五年山东等地的天灾造成的饥馑,使百姓无法生活,已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杀孩养老亲,子妇诚何当。亦有成童子,不值两饼偿。明知非我子,肉颤心已僵”。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社会分配的不公,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骄奢淫逸,而民间易子而食、卖儿买饼的惨烈场面让诗人“酸凄起肝肠”。“漆女隐在中,一击纡轸彰”,刘光第以漆女自喻,表现对国事的担忧,反刺“肉食者”的鄙陋。

同年(1889),光第接到一个棘手的杀人案件。

户部尚书福锟府中的一个女佣,把一个老百姓迫害死了,反诬死者是抢劫犯,福锟竟命仵作作伪证,说是看押病死的。光第审案非常精细,发现疑点,决定将藏匿在福锟府中的女佣母子二人拘传到案。可是刑部尚书嵩申竟然亲自告诉左侍郎、主持部务的薛允升转告光第:这个案子“不办就是了”,光第据理力争,薛允升总是摇头。光第认为这明明是福锟利用职权,和嵩申勾结,残害百姓,破坏法律。他叹道:“即此一事,以观方今天下,内外政事俱是如此,真令英雄短气,豪杰灰心,不知后来何以措手也!”

《城南行》就是对这类官僚腐败、司法黑暗的深刻揭露。其开篇就写了权贵的豪奢:



朱门聘豪贵,王侯多绿鬓。畜眼识多珰,豪奴挟梃刀。长眉柳叶青,

赤面桃花映。髻上绾瑶簪,腰中佩金印。彩辔飞飚连,香纶流波迅。



这些衣着鲜华的权贵豪奴,飞扬跋扈,四处寻衅,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火雷助声焰,沙尘动纷衅。路有殴死人,可抵蝼蚁命”。对“辇毂下”的“暴横”,老百姓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因为“将相勒马过,台谏尽阿顺”,好一幅官官相护图啊。

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刘光第在诗末寄寓了皇上出面整顿乾坤的良好心愿,“想见天上人,天心为倾震”,“复言天不容,其改一转瞬。先皇赫斯怒,降谓诸侯讯。穴社技已亡,肆朝法终正”,这种思想也是他最终走向改良道路的主观因素。

然而事实上希望皇上出面整饬朝纲,将百姓的命运悬于一手,这只是一种空想。因为清末的政治现实是——帝后两党并存,西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柄,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终借彼高名”而已。

因此诗人把讽谕的矛头直指慈禧,在《杂诗》中受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影响,这一是为了避开清朝森严的文网,二是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痛快淋漓、无所羁绊地以象征、夸张等手法疾刺所批判、讽刺的对象。

这组诗分别记录了朝政昏暗、日本猖狂、慈禧误国、甲午战争等史实,如《杂诗》其十:



妲已倾有商,褒姒灭宗周。天意信遐邈,女祸亦因由。

慨当伐国日,献此美夫俦。山水享精气,民物含怨愁。

并泄于一身,钟物岂非尤。方寸之祸水,胥溺及九州。

颠倒怒笑间,恩爱藏仇雠。百物气相制,弱肉与强谋。

谁谓伤人心,十世祸未休。片情累万族,念之泪交流。



全诗运用诗人的史家笔法,暗寓褒贬于诗文之中,以妲已、褒姒拟西太后,影射她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如“十世祸未休”则暗指爱新觉罗氏于叶赫那拉氏历史上的一恩仇,因此其诗很有史的韵味。

对西太后的指斥,刘光第并不是站在狭隘的“祸水论”观点出发,而是以她为首的官僚保守集团确实做出了有损国家安危的事情。

1840年以后,中国就像一块肉脯,任列强宰割,刘光第诗中就有这样的反映:

“忽忆海疆新割去,愁时不觉涕汍澜”(《南来》)。

这个时候的中国,元气未复,亟需加强军备,整顿海防。而西太后则将筹备海防的款项,用于颐和园大兴土木之上,是至朝中大臣如李鸿章,地方大员如张之洞,下至道府官吏无不以此为借口搜刮民财,每年出入约八百万两白银。

光绪六年(1890)九月,御史吴兆泰上疏请停颐和园工程被交刑部严处。刘光第十分气愤,认为颐和园虽然“铁路穿宫门,电灯照岩谷。百戏陈瑶池,万宝走珍屋”,却是用老百姓的“膏血为涂丹,皮骨为板筑”。正直的大臣上疏“请分将作金,用振灾黎谷”,而“王母”勃然作色,“天容惨不欢,隆调未忍遂”。

诗末作者毫不留情的讽斥道:“海军且扬威,嬉此明湖曲。仙人且弄姿,媚此西山绿”(《万寿山》)。怨刺之深,“杜陵之新乐府,白傅之讽刺诗,皆不如是也”。「17」

不修武备的恶果于1894年终于来到。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阴历四月底,日军出兵朝鲜,中日争端一触即发,李鸿章寄希望于英、美的斡旋调停,而延误了军事方面的准备,直到和平希望完全破灭时,他才下令向朝鲜增援。

五月初,清廷派叶志超、聂士成驰援朝鲜,但仍是优柔未决。

六月二十三(7月25日)日军得到情报,将中国向英国租用的“高升号”运兵船击沉,使援朝的950名清兵落水而亡。《屯海戍》一诗即真实记录下了这段史实:



鸷鸟久不击,金睛倦神霄。龙马絷其足,空阔徒见招。矧兹屯海戍,本自异雄枭。

睃削虽已多,室家且逍遥。军中有妇人,武事空萧条。火炮止虚烟,扬旗惮回飚。

一旦飞羽檄,驱之度韩辽。我友充海军,铁舰嬉且遨。独我迫东行,万惨聚府焦。

况忍诀妻子,中道相牵号。哭声上干云,下压大海潮。入舟屡回盼,不战心先逃。

运船猝被击,溃亦无由跳。可怜罗练躯,挂罥鲸齿高。空令髽妇来,想魂祭波涛。

大师心有在,我方悲汝曹。妆曹死自悲,无为怨圣朝。——(《屯海戍》)

  

此后旅顺失守,黄海战败,京师震动。

次年二月,威海卫失陷,京师人心摇动。

刘光第“痛苦太息,戟气切齿于奸人之误国而害天下。”「18」他对日战事深为忧虑,他说:“总之,此次军事,每次调度,均似失于迂缓,且又有张荫恒侍郎、邵友濂抚军去日本讲和,以致将士之心徘徊观望,不甚得力。此皆由朝廷事权不一之故所致”。「19」

而早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朝廷的腐败软弱已令人不能忍受。

请看他对中法战争的记录:

“南海艰危前局在,西山平远古悲来。”(《泸州登忠山感赋时海南用兵也》)

“妖慧东南动,时方靖海天。水雷沉石郭,炮雨碎戈船。上相和戎意,中兴伐罪年。满腔愚愤苦,淘落浪沙边。”(《同人约食退秋鱼泛舟宝华寺下》)其二)

镇南关大捷后,反而与法国侵略者议和、停战、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刘光第曾遇到一个从安南撤下来的湘军士兵沿街乞讨,“衣服鬻且尽,皮肉还垢皴”,他压抑不住内心感情,借这位将士之口抒发自己的忠愤:

“熟知功不酬,志欲清鬼氛。且图饱战饭,捐命答吾君。况闻鬼马死,鬼妾号长裙。正可威南服,和议成逡巡。故乡不得归,又不死沙尘。含泪空□天,忠愤何由伸”(杂诗》其十二)。

面对权臣的无能,军队的孱弱,武备之不修,国势之不振,刘光第诋斥尤深,他在《送云坳出守梧州》中写道:

“利风百窍中人身,国脉一丝悬鬼手。斡旋天地虽无力,排击风霜犹有口”。

他时常想起抗法老将冯子材,“遥怜老诸将,横海断长鲸”(《排闷》)。他也恨不得自己亲上战场,英勇杀敌。这种思想在中法战争后的一场《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五色花旗犹照眼,一灯红穗正垂头。

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何心泣国仇。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身南国陬。



1895年秋,刘光第途经香港,写下一首《香港舟夜》,诗中写道:



水碧山青画不如,楼台尽是岛人居。

依依三十年前月,曾照华民采夜鱼。



美丽如画的香港被英伦三岛的殖民主义者占据着,而三十年前依依多情的月光下,中华儿女曾在这片海上自由地捕鱼,而那种美好生活都不复存在了。看似作者在直写所见,实是寓春秋笔法于其中,表现了对侵略者的愤慨,对国土丧失的痛心。

一晃十年过去了,国势依然垂危,列强觊觎在侧,权臣泄沓偷安,而自己又人微言轻,报国无门,这种无奈与愤慨交织,使他多次滋生去意——终老田里,著述名山。但他又“不忍急切离去”,倒不是考虑的个人进退出处,而是此刻兴起的改良运动又燃起了心中的爱国之情,“当官论学平生在,忍过宣南佛子庐”(《挽刘云坳太守》)。

于是隐忍下自己对山水的眷恋,投身进了维新运动之中,写下了人生一曲壮丽诗篇。



三、纪游诗:寄情山林陇亩间



刘光第生于川南农村,对南方山水形胜十分熟稔喜爱,加之他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为人耿介正直,极不习惯于官场的酬谢宴答之欢。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光第“淡于进取,时思归蜀。……及入枢垣,与谭、林异趣,方图引去,而祸作矣”。「20」此论无论正误,我们都可以看出刘光第对田园山水的兴趣很高。而且,刘诗中也有自道:

“人心欢素闲,山灵助孤赏”(《独临宝见溪危石上小坐》)

“平生五岳志,收拾在林丘”(《幽居》)

“渊明有高致,凭不厌追寻”(《猨鹤》)。

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空斋岑寂,尤喜陶诗,悠然意远……,鄙人心性,固寄怀山林陇亩间耶?”「21」“兄宦情甚淡,虽在京邑,胸次不啻处山林也”。「22」

刘光第出仕后,曾有两次山水游历的经历。一次是登第后的1883年到1888年。新科进士告假归省,取道渤海抵达上海,再溯长江西上,一路山川名胜,都邑情形、民风土俗、人事天灾、耳目所及,都成为了他笔下的诗篇。这数十首《长江组诗》虽多短制,但任意点染,意境清新。如:



村居多在水,斜日指芜湖。江上西风起,萧萧顺苇蒲。(芜湖》)

近岸见渔翁,罾声时送响。帷有白鸬鹚,双飞自来往。(《江行杂咏》)

稻黄柳绿岸西东,图画天然剪水工。应有卖鲈人过去,一帆斜阳半江风。(《吴淞口》)



而后几年,刘光第遍游了蜀中山水。光绪十年甲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刘光第携同宗兄弟刘庆堂游峨嵋山,写下了一组四十多首的《游峨嵋诗》,将峨嵋山秀丽的风光尽遣于笔下,如《大峨寺》、《清音阁》、《大坪》、《象鼻崖》、《洪椿坪》、《钻天坡》、《接引殿》、《九老洞》、《雷洞坪》等,这些诗作句法讲究,想象大胆,荒怪奇伟,意境深远,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前人评价甚高。

“刘裴村介白堂诗,工于设色,故写景之作为最胜,而峨嵋纪诗为最工者也。峨嵋山高一万余尺,为蜀域名山之冠,荒坚神奇,秀出人境。故咏峨嵋,必须别具手眼,以寻常模山范水之笔状之,必不能取胜。裴村知之,而才力又足以副之,遂成此空前之绝作……”「23」

“介白堂诗,最精之作,为其峨嵋纪游诗……,古今来作者咏山水之作,殆未有若此者。惟太白兴到之作仿佛似之耳。故即有此一卷峨嵋诗,已足藏之名山,传之无穷,懂就写景一端而论,介白堂诗已不难独步千古也……”「24」

请看其中的二首:



闻说金刚台外地,夜灯浮上独兹峰。老猿抱子求僧饭,闲客看人打佛钟。

下界云霞招仗屦,夕阳红翠动杉风。风吹铎语天中落,似惜尘凡去兴浓。

——《华严顶》



济游无胜具,览逸申遐想。幽偶亦翔盘,奇寄自宣荡。断术草丰茸,悬渊壁光晃。

木形回精凝,箕坐苏骭犟。是时春涧碧,小风扇蒲蒋。我心欢素闲,山灵助孤赏。

鸟负溪日长,鱼吞浸霞响。岩语落猱玃,潭气发蛟象。藏天水心宽,胎云石神长。

真境隐喧涂,即之鲜畴赏。脱履便乘危,一坠援仙掌。

——《独临宝见溪危石上小坐》



第一首诗描绘了峨嵋山华严顶所见圣灯、猿猴、云海、杉松、佛钟、铎语等奇丽景色,穷其奇秀,令人目不暇及。难怪赵熙这名诗词名家也深为叹服,说此诗“写景之工,令人敛手敬谢”。第二首古体诗,前人也深为折服,“语极幽隽,写景入神,王孟山水诗,恐未必有此”。「25」

1895年9月,刘光第第二次告假回祖籍福建,一路上游历了东南山水。这时的刘光第思想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新科进士,纪游诗也不是纯粹的写景之作了,而是在山水风物之中寄寓了大量的爱国之情。如经过武平以北的当风岭时,诗人再没对停滞于对山水的纯粹描述,而想到的却是“虎豹天闾况狐鼠,何时一着逐邪冠?”(《过当风岭》),在“粤台日斜”、“歌舫如山”的广州,“二八鬼婆交屣屧,三千盲妹斗琵琶”,表现了诗人对列强侵入的极大忧虑。

这是刘光第前期、后期纪游诗中所体现的特色,这些诗歌洋溢着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真挚感情,也是其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侧面反映。



附:刘光第在家乡富顺赵化镇,也曾写下不少具有农村情调的风物诗。手边一本《巴蜀古诗选》「26」(下简称《诗选》),选编有刘诗二首(附于后),但注释有误,在此一一指出,与编者商榷。



请看其一:《玉石溪夜步》:



古寨西门路,苍苍暮色连。日喧穿石水,风折过桥烟。

栖鹊危巢黑,肥驼细网鲜。溪头扶跳蹬,阴善愧承先。



1、关于写作时间:1885年,刘母丧,守制家中。次年刘光第出游诸邻郡,常步行富(顺)泸(州)间,笔者认为此诗当作于此时。

2、关于诗题:《刘光第集》中作《石王溪夜步》,刘光第《富顺赵化镇山水志》载:“石王溪,《县志》云,县南五十里,近竹岩洞。即银蛇溪之近石王桥上下是也”。

3、“栖鹊危巢黑,肥驼细网鲜”一句,《刘光第集》中作“栖鹘危巢黑,肥鱼它细网鲜”。鹘,即隼,是一种猛禽。猛禽居高处,这是常识。据《富顺县志》记载:“肥鱼它,又称肥豚儿(也叫江豚儿),学名长吻鱼危。”此鱼头小,嘴小,无鱼鳞,样子象鲤鱼,以脂肪为主,油腻,味鲜美异常。据刘光第研究专家刘海声先生的《刘光第家乡风物诗选注》(富顺报1997年4月25日)云:“肥鱼它——又称江团,是富顺县民间的俗称。它属回游性鱼类,四五月间从长江游入沱江,在富顺县青山峡海螺堆及狮子滩大石包深潭中产卵繁殖。七八月份又纷纷游回长江。‘海螺堆肥鱼它’过去多年来都是该县名贵水产。沱江上修建水电站后,肥鱼它就几乎绝迹了。”《诗选》中“肥驼”一词乃误写误注。

4、“溪头扶跳蹬,阴善愧承先”,《诗选》注未尽完善。据《山水志》云:“银蛇溪跳蹬:同治初,里人刘永茂补修。癸西大水后,朱泰兴、龚长春培修,立石道左”。而刘永茂就是刘光第的父亲,故诗云“承先”。而诗后有刘光第原注:“跳蹬石坏倒,先父曾出十数金修补之,而后人无知者”。



第二首:《夜泛宝华寺下》:



酒美同消夜,鱼香话退秋。嫩凉依客坐,好月看人游。

铜佛陂陀隐,金神沆瀣流。归来有余兴,梆鼓转街头。



《刘光第集》中,此诗题作《同人约食退秋泛舟宝华寺下》,这是清光绪十年(1884),富顺知县陈洛君命光第主讲赵化镇文昌书院时,秋初与朋友、同事月夜乘船在赵化镇上下游江上捕食退秋鱼所写的一组诗,组诗描写了月夜沱江景致,以及人们食鱼、饮酒、夜归街头的乐趣,更抒发了光第个人对南海中法战争的关切之情。此为四首诗中的其四,从诗题中就可得知“退秋”一词的注释误得一塌糊涂。《诗选》注:“退秋,褪去秋天的闷热,即纳凉”,如此望文生义,用以充当教材不误人子弟才怪。据《富顺县志》载:“退秋,学名铜鱼。”本为长江中的鱼,夏天沱江涨水后将近秋天退水时才能捕到,故名。刘光第在诗后自注云:“退秋,鱼名,出水即死,俗名出水烂,乡人多于舟中食之”。



四、诗歌艺术及其评价



晚清,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清王朝危机四伏,国势危如累卵,瓜分豆剖之祸迫在眉睫。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们自幼受到儒家的传统教育,具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伟抱负,儒家思想中“爱国忠君”、“匡时济世”等内容对他们有深刻影响。因此,反帝、忠君、忧国等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主题成为晚清诗歌的一大特色,出现了如魏源的《居庸关》、姚燮的《听歌》、贝青乔的大型七绝组诗《咄咄吟》等精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光第诗歌体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一、刘光第在晚清末季,接过了这柄爱国主义的大纛,继续前进。

他在《浣花草堂》中写道:“嫡派风骚诗讵愧,许身稷契命何如。武侯祠屋长邻近,爱国忠君报不虚”,打出了学杜的旗号。

此类题材的诗歌中,以用古体写成的篇章最为有名。以《美酒行》、《城南行》、《屯海戍》等为代表的一类诗作,用杜甫纪事诗篇的手法,真实记录了诸多历史事件。

刘光第对杜诗还做过专门研究,《诗拟议》一文中就有15条论及杜诗,如第三条:“杜子美诗‘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一时流离颠连之状,摹写逼真。”

刘光第在诗歌中不仅表现手法和技巧上向杜甫学习,甚至诗歌创作中直接化用杜诗,如《屯海戍》中“军中有妇人,武事空萧条”二句,语出杜甫《新婚别》:“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况忍诀妻子,中道相牵号。哭声上干云……。”又是直用《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意。疾刺权胄,疾刺朝政,语极沉痛。

甚至胡先骕说:“裴村刺时之作,虽亦小雅之怨,而予常觉失之过怨。如‘荒君视熊胆,哲后视猩唇’,又如‘海军且扬威’四句,皆怨而且毒,大非臣子所宜出者,以此贾祸,亦有自取之道。杜陵之新白府,白傅之讽刺诗,皆不如是也”。「27」



二、另一类是以《杂诗》为代表的具有浪漫风格的诗歌,“或挹拍谢柳,或追踪青莲”。

作者在这些诗作里把严酷的现实感受寄托在幻化的世界之中,表现了诗人纵横驰骋,不可遏止的愤怒之情。这种表现技巧,不独是为了避开文字狱,也更多地是为了抒发感情的无所羁绊。

如《白雪吟》借助仙景,描写了仙童掩日角、玉女开天容、巨鳌戴山、烛龙衔火等超现实意象。李商隐诗云:“玉玺不缘归日角”,言唐高祖李渊有帝王相。故“仙童掩日角”实际上是写慈禧垂帘,掣肘光绪一事。

再如《杂诗》其一:



忽然中夜起,开户既清华。飞心入明月,太息仙人家。仙童饱魑魅,心血化青霞。

玉女妙成双,变为枭与蛇。阴精虽不老,已蚀众虾蟆。妲娥击白兔,正气为咨嗟。

桂树根蠢蠢,渐亦扬其花。我欲扶烛龙,衔火明阴邪。九关逢虎豹,坐叹泪如麻。



开门来到庭院,天上月明星稀,诗人深为“仙人家事”太息不已。诗中以仙童、桂树、烛龙喻光绪,“玉女妙成双,变为枭与蛇”拟慈禧、隆裕二后,与《白雪吟》异曲同工。构思用事,都从李白《古风》“蟾涂薄太清”一首而来。

《杂诗》组诗共20首,作于光绪庚寅(1890)年至壬辰(1892)年之间,除个别几首,如“登高望蒙古”、“吾乡索鸿猷”等俱直陈其事外,其余大都用比兴手法,兼擅阮籍《咏怀》、李白《古风》之胜。



三、前人对清诗评价甚低,梁启超称清诗“真是衰落已极”(《清代学术概论》),鲁迅说:“我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卷十),但事实说明,清诗是中国古曲诗歌的光辉结局。

在光绪以后,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长河中的又一个新高潮、新格局。诗人之众,流派之多,创作数量之巨,均为历代所少有。在众多的诗歌流肖中有提倡汉魏六朝和盛唐的湖湘派,有提倡北宋的宋诗派,稍后有“同光体”诗人,有兼采唐宋的一派,有崇尚李商隐的西昆派,最为重要的是提倡新词、新意入诗的诗界革命派。

刘光第诗歌不依傍任何一家之门墙,兼采阮籍、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谢灵运、苏东坡各家之长,用语古朴,仍走古曲诗歌的旧途径。他有许多的诗题具有歌行体和唐人风格,他还仿杜工部、白香山、王摩诘等写下一些拟作。

对前人的学习,他的诗中多有自述:“南宋风骚犹此老,少陵衣钵各真传上”(《杭州买陆放翁诗集即题其后》),“挽不住大江东复东,铜琶铁板何英雄。……东坡先生今在逢,我亦追随侍几杖!”(《凌云山东坡读书楼怀古》)



四、刘光第诗歌就题材广度而言,是不够广大的,在晚清末季胜过他的诗人很多。而诗歌炼字、炼词、炼意的“精严粹美”而论,却是成就鲜有人能及。

如《饮冰室诗话》所引的几首诗:

“江南逢八月,春风犹未归。万路接平旷,山山横翠微。”(《江南》)

“松口来去断,江阴秀岭浮。一帆斜日里,又过秣陵秋。”(《晚秋》)

这些诗意境清闲,迥不同人。

他的峨嵋纪游组诗更是“精严粹美”这一特色的典型体现。论者谓之“远可追踪柳柳州(宗元)、阮石巢(大铖),近可手揖高陶堂、陈仁先、夏吷庵”「28」。

清诗重议论,刘诗中疾刺时政的议论多而且大胆,在《送张安圃帅出任桂平梧道》一诗中他议论道:“古人若开边,守疆今不支。要当致太平,无用以为奇。区中武不满,实又非所宜”。

刘诗虽句法精研,却失之浅白而过于晦涩。故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说:“裴村五古意境高绝,诗意深邃,当以不求甚解解之”。所以,对刘光第诗歌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五、根据《刘光第集》统计,其诗歌各体总数如下:

古诗173首,律诗362首,绝诗171首,其他诗歌4首。

从统计数据看,刘光第更倾心于古体诗和律诗,这二体字数较多,可涵盖更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意。

他的律诗“灵心秀骨,无丝毫尘俗气”,如《雷洞坪》:“石洞何年霹雳胎,铁碑禁语亦奇哉。如丝龙气南天雨,小咳儿声下界雷。雹积阴林诸客肃,风吹残瘴百蛮开。何当池内莲花放,洗象渡河香界来。”「29」

他的古体诗“清雅轶丽,自成一格”,「30」“尤尽镌镵造化之能事,……,灵秀玄悟,康乐、柳州间,左挹而右拍”。「31」

他的绝句同样生动有趣。相传阴汤令不得用秦裔,否则谒庙立死。一官员经过阴汤,没有谒拜岳庙,车夫责怪他,后来知道此官姓秦,就愤然说:“余姓岳,与君家世仇,不能以车马送君矣”。秦呵斥之。车夫遂杀马于途。秦不得已,只得另外租车。刘光第见前人笔记知此事,赋诗一首:“又见金陀撰粹编,忠臣子孝更孙贤。颇闻近有阴汤令,杀马不驮秦锏泉”。



各家对刘光第诗歌的评价:



梁启超《刘光第传》:“诗在韩、杜之间”;

狄保贤《平等阁诗话》:“其诗多奇气,亦恒有缒幽凿险之作,然静穆之致,终流露于行间。……清深健丽,直与明七子抗行。”

高楷《刘杨合传》:“诗学少陵,时辈罕与抗手。”

胡先骕《评刘裴村介白堂诗集》:“戊戌六君子皆号称能诗……予独以为刘裴村之介白堂诗,不但为六家之冠,近世亦鲜有能过之者。”

汪国垣《光宣诗点将录》:“裴村比部诗多奇气,缒幽凿险,开径独行,各体皆高。”

陈衍《石遗室诗话》:“裴村笔力雅健,思路迥不犹人。”

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裴村集中峨嵋纪游诸诗,与姚燮普陀、四明游诗、高心夔匡庐游诗、许承尧黄山游诗、缒幽凿险,同一蹊径。其他杰构如《白雪吟》等尚多。指斥时政之作如《城南行》、《万寿山》,语尤激烈。《杂诗》二十首,则太白《古风》之亚也。”

南村《摅怀斋诗话》:“余于近代人诗,每喜搜览,然恒少称意者,散原诗之外,有富顺刘光第《介白堂诗》,亦为一时杰作。散原以古奥雄奇胜,介白堂则以清新俊逸胜也。”



刘光第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晚清末季的社会生活,关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其他历史大事件的诗篇,形成了晚清历史上较完整历史画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堪称“晚清诗史”。同时他的诗歌又兼集前代各家之长,有十分珍贵的审美价值,在古典诗歌史上,也堪称卓然一家。







参考文献

「1」钱仲联:《近代诗钞·贰》1214—1215页。

「2」《刘光第集》:《先大父家传》36页。

「3」「4」《刘光第集》:《先妣述略》44页。

「5」杨春荣:《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清科举制度沿用明制。规定“倡、优、隶、皂家子弟与居父母丧者不得参加考试。”467页。

「6」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41页。

「7」《刘光第集》:《王太恭人家传》41—43页。

「8」《刘光第集》:《都门偶学记》170页。

「9」《刘光第集》:《甲午条陈》2页。

「10」《刘光第集》:《甲午手札》260页。

「11」「12」「14」「15」钱仲联《近代诗钞·贰》1178页:康有为《六衰诗·刘光第》。

「13」《刘光第集》:高楷《刘光第传》438页。

「16」《刘光第集》:《清史稿·刘光第传》437页。

「17」「24」《清诗纪事》13077页:引胡先骕《评刘裴村介白堂诗集》。

「18」「19」《刘光第集》262页、261页:《乙未手札》。

「20」《清诗纪事》13077页:引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21」「22」《刘光第集》283、223页。

「23」「31」《清诗纪事》13079页:引钱仲联《梦苕盦诗话》。

「25」「29」「30」《清诗纪事》13081页:引南村《摅怀斋诗话》。

「26」王朝谦、林惠君编:《巴蜀古诗选》(川大出版社1998版)。

「27」「28」《清诗纪事》13078页:引胡先骕《评刘裴村介白堂诗集》。





附《巴蜀古诗选》对刘诗的注释摘抄:



玉石溪夜步①

刘光第

古寨西门路②,苍苍暮色连。月暄穿石水,风折过桥烟。

栖鹊危巢黑③,肥驼细网鲜④。溪头扶跳蹬⑤,阴善愧承先⑥。



[注释]

①玉石溪:即釜溪河。自四川省威远县、自贡市到富顺县,流经赵化镇青山岭下,注入沱江。

②古寨:富顺县赵化镇青山岭上有一古代遗留下来的寨子。寨:此处指古代驻扎军队的城堡。

③危:高。

④肥驼:驼背上的肉峰,古以之为珍贵食物。此处指细岗从玉石溪中捞起的鲜鱼,其味有如肥美的驼峰一般,故人皆称这种鱼为肥驼。

⑤跳蹬:又名跳蹬子。指在河滩水浅处,逐一安上石磴,人从石磴上过河,免趟水之苦,多为做善事者所为。

⑥阴善:修阴功积阴德。诗人见溪中先人修功积善而立的跳蹬,故自愧今人不如。



[简析]

玉石溪即釜溪河,流经富顺县赵化镇旁之青山岭下,那时绿波粼粼,清澈见底,溪中白石,莹洁如玉,故名之曰玉石溪。此诗写刘光第返乡时于傍晚漫步玉石溪边所见。首联写走出赵化镇西门,有大路与青山岭之古寨相通,暮色苍茫,迷蒙一片,给人以苍凉豪壮之美。次联写清波在白石间穿流,有朗月清辉的烘染,令人感到温馨;炊烟袅袅飘过桥来,又被河边轻风吹折。此联写得极为生动活泼,清新明快,故乡水光山色,洋溢画意诗情。三联写鹊栖高巢,见出安果,写细网肥驼,见出富庶。尾联写民风古朴淳厚,令后人敬仰而遵从。此诗写故乡山水人情之高古俊美,抒浓郁之乡情。正是这一方水土,养育出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图景而壮怀激烈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

                                 (曾乔兮选诗     罗应涛注析)   



夜泛宝华寺下①

刘光第

酒美同消夜②,鱼香话退秋③。嫩凉依客坐,好月看人游。

铜佛陂陀隐④,金神沆瀣流。归来有余兴,梆鼓转街头。





[注释]

①宝华寺:在富顺县赵化镇釜溪河边。

②消夜:川南方言,即夜消,晚上用餐。

③退秋:褪去秋天的闷热,即纳凉。

④铜佛句:言宝华寺的铜佛因座于阶陛之下,人夜而隐身难见。陂驼:阶陛。《文选·招魂》注:“陂驼,长陛也。言侍从之人,皆衣虎豹之文,异彩之饰,侍君堂隅,卫阶陛也。”





注:此乃我多年前的大学毕业论文,卧箱底多年,今抖落出来见见阳光,见笑见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07:2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