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区君虹古琴书法篆刻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6 16: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音希声远 盛世古琴兴】

--------------------------------------------------------------------------------6 z2 S; }0 z4 H) I* X

; [8 T# w% s' k! ^% E  k0 b来源: 广州日报 2006年    撰文/文琪4 t, U- G9 U* O2 t- ]+ N( R7 A
# C4 g; P+ W% t8 w

7 L2 I! L; j6 Z1 V& g0 p2 g! S
0 ?  l4 O- J: W+ H$ @
( m& z! N& t1 j! J  ]6 |* r, h  走进岭南古琴大师区君虹的家居,仿如从喧嚣闹市忽至清幽山林。琴书斋取名“岭南天虹琴馆”,雅室朝阳,正壁悬挂十余款大师亲手制作的古琴,侧壁静垂他书写的行草条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琴心、墨迹、诗韵,足见区先生情愫。) W# s- j$ a7 E# o  v. T
  逾三千年历史古琴入“世遗”
% O  V+ N3 m# J1 u! \5 F  谈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1月7日向世界宣布中国古琴艺术被入选第二批“人类口传与精神遗产”,自谦不善言辞的区君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古琴艺术是继昆曲被授予这一称号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古琴的源头,可追溯至远古人类使用弓箭弹射时发出的悦耳音响,与劳动、战斗紧密相连。大量历史文物文献证明,自古以来,古琴与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绘画、书法、篆刻等相交相融,一并沿历史长河流淌到今天。
6 W  ^  m8 v( C9 C& s9 E  然而,一个“雅”字,曲高和寡。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在于它是自古中国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历代文人直接参与、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古琴文化。早在春秋时期,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善弹琴而著称。古琴七条弦,琴音神圣高雅,古代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琴曲不胜枚举,如有以孔子为题材的《幽兰》、有以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蓝本的《广陵散》、有表现屈原满腔报国抱负的《离骚》、有表现送别友人情深意长的《阳关三叠》、有表现苏武威武不屈的《汉节操》、有表现宋明时期文人淡泊避世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 _: b+ Q5 l/ M5 X+ q' z. |* z
  区君虹随手从书架上抽出《琴史》一书,话题转至琴学。中国历史上琴学典籍浩如烟海,留下有待打谱整理的古琴曲达三千首之多。从唐代开始,古琴就有了专用的记谱法,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五线谱至今仍不能取代它。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任何乐器可与古琴媲美。
+ w3 W% _" q* V. I& G/ H% d; l' a& D! Z  “七条弦上五更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区君虹30年爱琴伴琴,初衷不改。 + x9 z3 V* {3 |  K1 D# D) _7 M& ?% m
  为圆琴梦众里寻他千百度
* e4 A+ a7 ?1 ]  区君虹于1945年出生在广州一个三代祖传的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岐黄术。1967年中医科班毕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医。
: I4 B( e$ h) b6 r8 y6 E  n  然而,浓郁的家学渊源,使天资聪颖的区君虹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8岁那年,他在二兄区潜云(后成书法大家)督导下开始习武,曾在全省武术大赛中名列前茅。15岁,又随二兄专攻篆隶书法,小小年纪却极之崇尚摩崖石刻,举凡褒斜、灵台、石门等碑,涉猎临摹几遍。后醉心于金石篆刻,法从元白山人入,后从吴昌硕出,游刃于秦晋砖刻、竹简、汉印、封泥之间,日积月累治印数百。25岁时,他觉得篆隶未能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怀,于是将笔砚转注行草,以严谨的篆隶笔意,参融散逸书风,上承二王、怀素等诸贤法碑。观赏他50岁以后的书法,疏漫空灵之章法有如琴音韵律,如闻大雅希声,可能是琴艺与太极的参融流露之故。 & R* _6 W8 O, F& i
  琴棋书画琴为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君虹就很憧憬古琴艺术,憧憬着历代文人抚琴寄怀的高洁、隽永,憧憬着手抚三尺瑶琴,指尖琴声疏漫、空蒙、虚渺、幽深,心灵脑际涌现诗一般梦幻意境,心驰神往……
/ J! J! K; g. `# |9 k) e  琴梦,终在1975年梦想成真。琴缘的降临,使正值而立之年的区君虹有幸拜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著名的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为师,学习古琴弹奏。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区君虹兴奋莫名,暗暗感谢上苍,庆幸古琴这门古老艺术的清泉能有机会从自己身上淙淙淌过。
% w; n2 J3 ~9 T1 [7 _9 a  从此,30年如一日,区君虹像中国众多的知识分子那样,不论十年动乱政治处境如何险峻,不顾市场经济衍生物欲横流、文化遭受冷落,不问凭自身本领专长就可享清福,仍旧一门心思,潜心习琴。三伏九秋,斗室之内,一碟斋面,一碗白粥,区君虹与老师匆匆吃下,又急切地去触抚琴剑了。那个年代,物质生活何其匮乏,精神享受却因古琴而变得何其富足。于醇厚清音之琴曲中浸淫日久,尽得岭南名家古拙爽朗门风,加之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琴艺与武术书法金石篆刻融会贯通,艺术升华油然而生。
" V' c6 ~  B+ n, w& A  修复古琴六百年残琴绝响复音 7 J2 R! U! h6 Q- G& \
  师从杨新伦大师习琴,区君虹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古琴修复与斫琴。岁月流淌,不经意间,他成为了一位集古琴演奏、修复和制作于一身的古琴艺术家。
; j0 V! R4 R6 ?& a+ v: R5 }  i  古琴历史悠久,至今珍藏于故宫、国家博物馆及民间的历史名琴,仍有所见。但由于逾千年的社会动荡,兵火之灾,传世古琴已为数不多,特别经历文革时期“破四旧”,对古琴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时至今日,劫后余生的古琴已寥寥无几。对抚琴爱琴者来说,音质与外观俱佳的传世古琴更是难得一见。古琴实物的传世,对于史学、考古学、木材学、漆器学、音响学、琴体美学、度量衡,以及新琴制作和演奏等等,意义深远。鉴于古琴的琴龄动辄数百上千年,遭受人为和自然的损坏,大都残缺不全,少有完整。为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长存人间,科学地修复古琴刻不容缓。而有志于修琴者,实为难能可贵。 . ?- L2 ]3 a- E9 E% m1 z; d
  和杨新伦大师相处的日子是自由而奔放的。大师藏琴甚丰,区君虹可以尽抚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琴,什么落霞式、仲尼式、灵机式、伏羲式,各种制式俱有。大师不时拿出一把残破古琴,与学生一道论琴,切磋。擅长金石篆刻而厚积薄发触类旁通的区君虹,从弹琴而识琴、修琴,进入另一番艺术境界。古琴修复所涉及的年代、断纹、底漆、铭文等与一般乐器的修复截然不同。其他乐器的损坏部位可更换,而古琴则不行,因为古琴修复不仅仅是一件乐器的修复,更是一件文物的修复,非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能为之。 ' V) M9 g, Y: C
  习琴经年,区君虹为老师修复各朝代的残破古琴十数张,又由修复古琴进而制作古琴,斫琴技艺日臻挥洒自如,出神入化。他探索出古琴如何才能发出特有古音的原理,所斫古琴,除音色倾倒爱琴人士以外,其形制无论在用木、长短、厚薄、阔窄、轻重、漆灰、漆色和琴音的变化上,都令人目不暇接。除落霞、仲尼等仿古制式外,区君虹灵感所动,自创出古木、竹节、青石、蕉叶、闲云等制式,弘扬和发展了古琴艺术。
% e% Z) D$ V" k& p3 a9 }2 l& [( ~  1999年,区君虹在故乡南海祖屋的天井内,偶然看见一段木材。凭着斫琴人对木材的敏锐触觉,他断定这段破旧的木头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然造琴良材。他喜抱旧木回城,边清洗边琢磨,此材造什么制式好呢?自己喜欢的制式都有了……忽然,剥落的树皮下展现出令人陶醉的斑驳木纹,更有虫蚀的天然图腾,古朴的灵感碰撞就此一瞬,一张极其模糊的古琴雏形浮现脑际!于是,区君虹匠心独运,决定顺应材形、尽留旧痕,略施斧斫,一张清奇的古木形琴制成了:琴形方朴古拙,琴面弦位用传统方法髹纯鹿角灰胎:深、中、浅多层次的棕色调自由混合,宛如一幅大写意泼墨山水画;琴底部的头、尾部不上灰漆,保留了原古木百年风霜剥蚀之迹,返璞归真之感十分强烈。区君虹用章法跌宕、笔锋洒脱散逸的行书刻记文于底部,更融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艺术于一体。
5 d8 s  D% ~  U- l7 h  广东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古琴家谢澧赞叹:“在造琴史上,如此古朴独特的琴形和难以复制的制式,与古琴本身清静自然之琴义更相得益彰,其意义是深远的。”北京故宫古琴鉴定家郑珉中也在《收藏家》杂志上撰文评价道:“广东的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先生弟子区君虹,研制古琴近三十年,探索出能发古音的原理,为岭南制造了一批精美的古琴。其最得意之作是就一段古木制成一张琴材半裸露的古琴,识者谓其发音苍古清澹,形制超凡脱俗,是前无古人的高雅艺术珍品。”
; _" N; U* T% _* v, ]  2002年初,区君虹为一位收藏家修复了一张破旧的清代古琴,妙手回春修旧如旧。收藏家十分满意,于是将一把破损得没有琴头,只剩两片烂板,见者都认为修复无望的残琴送给区君虹。区君虹从琴板的断纹、木质、琴款断定,这是一张制作于公元1374年即明朝洪武年间的古琴,琴底以金漆题字“亚绿绮”,相传汉代著名琴人司马相如所用的一张琴名为“绿绮”,可见明代制此琴者心气之高。但是,“亚绿绮”经历了六百三十多年的沧桑,损坏程度令人不忍卒睹,没有琴头,底面分离,面板驼弓,琴尾爆裂剥落。面对两片残旧琴板,如何使它还魂回天,区君虹深思熟虑,日夜琢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心钻研,他将平生所学、所思、所悟尽注琴中,终于“亚绿绮”复生了!
  F( d7 a1 T4 V1 X, V  i1 G6 v  古琴家谢澧闻讯,急赴区府亲睹“亚绿绮”,喜不自禁写下观感:“‘亚绿绮’修复,琴体冰肌玉骨,美轮美奂,胜似古美人复活,琴音又复古雅圆润,散泛拨弹无不可人,修得如此完美,实在难能可贵,令人啧啧称奇……”
$ G' |' f( y3 J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尽管区君虹弹琴、识琴、修琴、斫琴造诣颇深,但他生性闲逸,只醉心雅好,淡泊名利,谦逊宽容,从不好为人师。然而,盛世古琴兴。近年来,不少人慕名登门拜他为师学习古琴。学而不授过也。为使古琴艺术薪火相传,区君虹秉承师训。他的学生既有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在读学生,也有生意场上的成功人士,社会各界的白领精英。区君虹说:“古琴的韵味那么足,表现力那么强,情感那么易于抒发和寄托,但音量那么小,所以并不是它本身或琴人故作清高,而是由不得它不清高。古琴艺术本身决定了它是涓涓细流,不能像其他乐器那样汹涌澎湃、轰烈张扬,但这股清流却有着数千年深厚文化的积淀承托,永远川流不息。它自会由热爱它的有识之士去流传,我从未担心过古琴文化会失传。” , m% c. K( @; }
  好个盛世古琴,响彻过去未来。今年3月3日至13日,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二沙岛晴波路15号5楼岭南会展览厅,举办免费的《区君虹古琴书法篆刻艺术展》,展出期间举行的古琴名曲演奏欣赏会也是免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4:2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