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56|回复: 1

沃兴华先生书法批评(张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6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    鹏






       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其优势与局限,只能在“此”这个框架中尽可能放大,而无法逾越。所谓超前,往往是后来理论家根据自己的游戏规则再度诠释的结果。



        我们看书法史,最纷乱混杂的莫过于汉魏六朝,篆隶楷行草同台演出,名家与非名家难分伯仲,若生于当时,还真不好说谁谁就一定该稳坐盟主之席,谁谁才是当之无愧的弄潮儿。时过境迁了,将这些史料一一清理,才发现,无序并非就是混乱,那个时代的潜流,实际上就是对书写效率的追求与人们爱美的天性相交织,所以逐渐产生了越来越便捷的字体,越来越强调不同字体的功用。这个时代的土壤,很难长出个人英雄主义,绝大多数只能是集体的创造。



此后的书法史,是由名家楷模推动的。书法家不能选择他的时代,但可以创造新的游戏方式,这是与“字体演变”时代最大的不同。



         近三十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中,沃兴华先生无疑是一位“名家楷模”式的人物。他的《米芾书法研究》、《临书指南》代表了“书法热”以来从书法技法启蒙到提高阶段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敦煌书法》、《秦汉简牍帛书》是对清末民国以来取法简牍、寻求超越碑帖结合道路的深化,“民间书法”形成潮流,沃先生堪称主将之一;《从临摹到创作》、《从创作到临摹》、《书法技法新论》强调“形式”、“张力”、“视觉化”,提出“复调书法”,在展览时代推波助澜,虽毁誉参半,但影响力不可忽视。



       最近沃先生要出版新书《形式衍》,看了网上预先刊登的目录与图片,我悲观地觉得,沃先生的历史使命已告结束。他会创作新的佳作,但很难产生新的思想,甚至走向不合时宜。今不寐浅陋,提出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求教于沃先生及众师友。



民国以来,书法与中国画发展并不同步,前者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遭到大的冲击,出现过的“碑帖结合”、“于沈对峙”、“沈尹默独秀”现象,都是来自书法内部的调整,最多就是政治因素的干扰,它的“自足”系统运转良好。而后者则大不同,东方与西方一直在碰撞,在反思。徐悲鸿的教学体系改革大刀阔斧,影响至今,林风眠、吴冠中探索中西结合颇受关注,这是“外援改革”派。更多的艺术家选择了“非此即彼”——承认差异,承认有相通处,但不主张融合。傅抱石是其中较为彻底激烈的一位,他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说:“还有大倡中西绘画结婚的论者,真是笑话!结婚不结婚,现在无从测断。至于订婚,恐在三百年以后,我们不妨说近一点”。又说:“中国绘画根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它的调剂。”



二十世纪最后胜出的两位超级选手,恰恰是关起门来在老路中走出新境界的齐白石、黄宾虹。我想,这个结果对姗姗来迟的书法改革来说,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我们崇尚什么,以什么为根,说到最后,还是逃不开文化归属的问题。



        沃先生深挖技法,在书法热兴起的百废待兴局面中,胜出是必然;沃先生强调视觉、张力,在展览此起彼伏的浪潮中,引起观众欢呼也是必然;沃先生将《艺术与视知觉》引入实践,开前人未开之路,也可聊备一格以待后评;然而《形式衍》能做什么呢?还让读者在视觉冲击的快感与痛感中暂忘中国艺术的心灵诉求吗?



一条条的“法”,一轮轮的眼球刺激,再配上解说,沃先生将中国书法能诉诸感官的部分开掘不已,将中国艺术中活力四射、生生不息的部分一一落实到具体操作。我很疑惑,这么“有道理”,这么吸引感官,这么“奇装异服”的笔墨,它玩得长久吗?至少在我自己看来,我还是欣赏那些笔墨之外别有丰厚意蕴的作品,对视觉与张力与服装,我不以为然。



       沃先生打过一个圆规的比方,强调书法家就应该守住圆心,空谈文化、气韵无益,在很大程度上,我赞同沃先生这个主张。我所担心的是,仅守圆心,未必就能守得好。沃先生似乎掉进了自己设计的这个圆心,书法面目越来越多样,形式构成越来越讲究,但在质上始终没有超越,这是让人遗憾的。北宋书坛面目最多样的是米芾,但不如苏东坡高,就在于他过于机巧;谢无量、于右任、弘一都没有过多装饰过自己的“风格”,他们所流露的,是从容与自信,这是朴实的大美。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他心目中还有“淡胜工”的理念。我觉得,代表中国书法高度的一批人,实际上都超越了对形式本身的拘泥。



有两段话是我很喜欢的,觉得对于沃先生目前的状态有益,抄下来:



张彦远:“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即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北鱼《入禅室随笔》:“为了摆脱某种形式的束缚,挖空心思去寻觅新的形式;为了摆脱某种技法的束缚,千方百计去寻觅新的技法;为了克服某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得不钻进新的观念。这种做法虽然拜托了想要摆脱的形式、技法和观念,却永远摆脱不了束缚。中国的文人画不是摆脱某种形式,而是摆脱对形式的执着—忘形;不是摆脱某种技法,而是摆脱对技法的执着—忘法;不是摆脱某种观念,而是摆脱对观念的执着—忘我”。











       后记:我学书这些年受益于沃兴华先生处很多,也一直很敬仰沃先生人品与做学问的态度,提出这些异议,仅限学术范围。如有冒犯,望沃先生宽恕。浅薄无知处,也望海涵。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11: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鹏先生再回复

沃老师您好!

您今天的观点很直接很肯定,我会好好考虑您的意见,谢谢您再次指教!

关于这个话题,您和我都已经说清楚了,我相信是因为我年轻,看问题还是肤浅,再说下去没有必要了,您打字也不方便。您今天说的话我一时还没法完全接受,也许以后吧,也许能接受,到那一天,我再找机会向您汇报。

以前看到人家对您的批评,是以“丑”来衡量,说您破坏笔法,我完全不同意,现在也不同意,我认为那是对传统的误解。这几年我重点关注了您的创作和全部理论,还关注了一个画家朱新建先生,两相比较,理论方面我倒向了朱新建先生那边,所以有了这篇“批评”文章,写得不深入,限于学力,也只能做到一个大概。不过也不要紧,虽然嫩点,毕竟是我真实的想法,荣幸的是您不摆名家架子,还一一回复。如果这种互动能开一代风气,怎样肯定都是不为过的,所以,要谢谢您并表达我的敬意!

末尾说句让观众很酸的话,我虽然“批评”,但私下里,存了很多您作品的图片,个人偏向于喜欢那些形式感不太强的作品,也尝试过用您“碑”式用笔来创作,我的毕业作品展是很容易就能看出这种影响的。

有机会盼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3-28 20: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