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34|回复: 0

[选刊] 江泽民诗作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4: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新华网

  去年,在中国召开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江泽民主席曾与香港政协代表团举行座谈。当话题转到从小培养高尚品格的重要性时,江泽民随口吟诵起清朝诗人郑板桥的两首诗词。

  第一首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这首诗,在场的记者似乎没有在意,所以,次日的香港各报都鲜少提及。

  很多人感兴趣的,是郑板桥的另一首《道情》。词的内容是:“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洪如虎,陌路旌旗走如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以上新闻见诸报端之后,港台和海外人士对江泽民当时的心境纷纷予以揣测,所有结论自然离不开政治。而最多的一种联想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深深感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吟诵古人之句,似乎是羡慕古往书生之自由自在。有人甚而说,所谓“教几个小小蒙童”,大概是江泽民有意从政坛上慢慢退隐的思想流露。

从吟诗到作诗


  一年多过去了,有关江泽民政治心境之种种猜测,恰如诗词本身,依然朦胧恍惚,似有若无,既看不透彻,又伸手无形。诗之妙处,也无非如此吧。

  然而,江泽民之吟诗,说不定只是兴致所至,根本就没有别的意思。人们之所以产生各种政治联想,那是因为他是政治家,是一国元首之缘故。如此说来,作这种联想似乎也很自然。

  在今年“两会”期间,我们没有再看到江泽民吟诗诵词的报道,但却明显感觉到,其勃然诗兴依然显得浓厚而热烈。英国《卫报》最近在发自上海的一篇报道中说,江泽民从小就被父亲逼着去背诵诗词,现在不仅喜欢吟诗,而且还经常作诗。因此,“在江泽民主席的诸多才华里,还必须加上诗歌艺术”。

  在西洋世界,真正懂得欣赏中国诗的人并不多。因此,英国记者笔下的结论,未免有不懂装懂和附庸风雅之嫌。但无论如何,江泽民喜欢诗词,并偶有诗作,那是千真万确的。

  在过去五个月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江泽民的三首诗作。第一首是2月27日江泽民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时,写给论坛的赠诗,内容是:“万泉气象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更喜人”。

  此后,江泽民4月上旬在古巴访问时,再作“朝辞华夏彩云间”一首,赠予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当时正值中美关系因撞机事件而陷入僵局,因此,那种微妙气氛,在词句之间显而易见。卡斯特罗说,这是他迄今为止所得到的最好礼物。

登黄山心境意境最佳


  江泽民今年公开发表的第三首诗,是上个月在安徽考察期间登黄山时所写。 如果说前两首纯然应景之作,那么,这首诗完全可以看得出是有感而发。全诗如下:

  登黄山偶感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都倚客松,

  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

  日破云涛万里红。

  诗的意境是黄山之美。然而,所谓心旷神怡的主观感觉,必须首先有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心境。这是诗词鉴赏课本告诉我们的。自从担任最高领导人以来,江泽民的足迹可以说遍及全中国,为何唯独这一次才有作诗的愉悦心境呢?

  从新华社的新闻稿中,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报道说,“5月的江淮大地,山青水秀,草木葱茏,一片生机盎然”,江泽民主席在安徽省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当了解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时,他十分高兴”。 关于黄山旅游资源,他强调说:“黄山是祖国大好河山中的瑰宝,不仅要使之成为风光秀丽的旅游景地,而且还要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几年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处于转型期的艰难困境时,江泽民每次到各地考察,听得最多的都是烦心事。尽管锦绣河山处处,但心情还是无法好起来。现在,情况已经大大不同。尽管中美关系目前很不顺心,但国内总体经济形势早已是柳暗花明。中国历代诗人都善于寄情于山水,满腹悲愤和愁眉不展的诗人,不可能看到“日破云涛万里红”的景色。正是由于对国内外形势了然于胸,所以在诗中,江泽民才有“云变雾幻,豁然开朗”之慨。

政治家与诗人气质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届政府中,擅长并钟情于诗歌词赋者不计其数,但从无一人堪与毛泽东比肩而立。就三代最高领导人而言,最不善诗词者恐怕就是邓小平。记忆所及,邓小平最富诗意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平常时候所说,大多都是浅显通俗的大白话。但尽管如此,邓小平的政治魅力中,多多少少还有一些诗人般的豪情。

  在第三代领导集体里,毛泽东作为诗人之遗风尚未尽失。除江泽民之外,其他几位领导人也不无诗人气质,只是不见公开发表的诗作而已。再往后,在下一代领导人里,恐怕不会再有写诗的政治家了。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人与政治家还是要有所分开才好。

  从现代环保的观点看,江泽民如此赞美黄山,再次说明中国南方山水多妩媚,而北方逊色甚多。江泽民本人属于江南书香文人气质,因此,虽然长期身居北方,但在“大漠孤烟”面前,是无论如何也激发不出创作灵感的。在古人笔下,北方现在遭遇的沙尘暴也许有悲怆之感,但时代毕竟不同了。在人类越来越重视和珍视生存环境的今天,荒漠与苍凉之态不应该再视为优美的诗画境界。

  黄山所处之地即是徽州,人杰地灵,文风昌盛。这里曾孕育过大学者胡适,塑造了画家黄宾虹和教育家陶行知,同时也是胡锦涛的故乡。陶行知当年曾说,徽州之美,全世界只有瑞士可比,“将来的新徽州要造成一种境界,使得别人不愿、不忍、不敢在这里杀人放火”。其实,这应该是整个中国所追求的境界。江泽民认为应该把黄山变成爱国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实际上与陶行知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杜平   联合早报2001/6/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8 13:2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