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7|回复: 0

美术“学习障碍”过渡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3 10: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心理学分析,小学高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常常被各国专家学者认定为绘画的“危险期”。这一时期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向初中美术学习的过渡时期,为此笔者把这期间出现的学习问题定义为“学习障碍”。为顺利过渡“学习障碍”,这时期的学生最需要“外力”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或措施不力的话,极易形成学习异变。笔者结合对本校四年级339名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试谈教学策略。

  学习障碍成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父母不健康的教育观、价值观是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又一直接根源。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苛刻的要求。如四年级某班有一学生受母亲的迫切要求,一连参加了学校三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周的课余时间被安排的严严实实,使得这位学生晕头转向、不能自主,一到兴趣小组学习时间,就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家长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

  2、教材因素:现行这套省编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内容多而杂,可谓包罗万象。但每一教学内容犹如蜻蜓点水,知识的纵深度不够,教师深入教材难度大。内容多而杂。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心理,学习兴趣不集中,教学目标难深化。

  3、教师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学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对学生的进步具有关键的作用。①教育价值偏差。校领导在考核教师时,往往以成绩“论英雄”。使得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忙着带尖子生参加的特长兴趣小组,根本不关心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客观上促成部分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和加剧。②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粗劣。课堂教学“满堂贯”,美术课成了技能训练课,教师一味埋头苦教不顾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待学生一副“唯吾独尊”之态,不遵循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因材施教。③多学科教师不协作。如在与四年级学生谈及为什么对美术学习没有兴趣时,他竟说:“我们语文老师对我说,只要学好语文就好了,美术可以不用学。”

  (二)主观原因

  1、认知发展问题。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时期学生是由低年级的意象期过渡到了高年级的写实期。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阅历深入,不再像低年级那样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大胆、泼辣,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开始追求真实、工细,向往成人的写实画法,不满足自己的手迹。表现出胆怯、懦弱、犹豫不决,不敢轻意落笔等,主要是怕自己画不好。

  2、个性发展问题。高年级学生独立自主性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喜欢自作主张。加上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利于儿童成长的误导信息和不健康诱因,使得学生注意力涣散、意志不坚强、兴趣不集中。学生课余时间的“兴趣”被外界不良因素所侵蚀。

  3、学习观念问题。受家长消极的教育观、价值观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学科是“副课”,学好学坏一个样,几乎没有家长会关心学生美术的学习情况,甚至有部分家长连学生购买应有的美术用品都不予支持,致使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教学策略研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被后人解读为“知、好、乐”三种学习境界,形成“以知为始,以乐为终”的传统学习理念。回顾近10年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美术课程因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专业技能技法的严密性,直接导致了学科价值体系的建构失衡,因过重强调“学科原则”,导致小学美术学科因“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失“好”(学习兴趣)、“乐”(情感体验)。为此笔者大胆假设反其道而行之,推行“乐、好、知”的学习理念创意教育对策,以“乐”为始,以“乐”促“知”,进而达成“乐、好、知”三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有机融合的教育效应。

  (一)创设美术活动,拓展“乐”的空间

  对于学习障碍的学生激发、激活其内动力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艺术活动,让其经历快乐的情感体验,刺激他们不同的心理需要。创设美术活动时,体现全员性、层次性、服务性。活动时关键要让层次不一的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内在心理需要。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迫切需要了解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技能、技巧,这一迫切需要促使他们在上课时能专心致志,或在课余时能主动向教师求教。多层次、多形式的美术活动,拓展了学生欢快、愉悦的情感体验空间。

  (二)合理教学评价,引导“情”、“技”发展

  教学评价指对美术教学的结果评价,是对学生终结学习行为进行的评价。评价起异向作用,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怎样一种教学效果的问题。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普遍是评价时凭学生一张作业(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形式美”给一个适当的等第,重“术”轻“美”的教学评价盛行。甚至不少教师和家长对越接近成人状态的儿童作品,越是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殊不知这些学生已然变成了“制作工具”。优化教学评价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兼顾情感与技能的协同发展。

  (三)扎实基本技能,让其尽情表现

  小学美术学科毕竟是技能课,任何偏重技能训练或偏重情感体验的教学都是形而上学的,两者应有机地结合。鲁迅先生曾说:“内容,是头等重要;可是如果画个拳头也画不出劲儿来,那也不行。”这里指的基本技能,非专业化的技能,而是指特定绘画符号的掌握。儿童画是学生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是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体验的又一种外显表现形式。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重在日积月累,重在教师的引导,让训练在轻松的活动中进行,不给学生有任何压力之感。

  (四)优化课堂结构,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障碍学生教师不要“居高临下”,而要“蹲下来”与学生谈话,态度亲切和蔼,语言生动活泼。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挖掘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喜悦,产生“乐趣”。

  3、恰当控制作业难度,让学生各得其所。

  恰当控制作业难度(可分难、中、易三类),让程度不一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表现的作业。教师则视学生个体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让各类学生分别体验成功,各得其所。

  4、加强小组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不仅能帮助障碍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让他们乐以与人交往,善以与人相处,这也是教育的“共性”。

  5、给学生一个“玩”的空间。玩是学生的天性,然而玩自己亲手绘制的东西更带劲,在每节课结束前5分钟一定要给学生腾出一个“玩”的时间,让其尽情倾诉、交流。

  (五)优化教学内容,以“乐”促“知”

  妥善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拉、并、串、删、增”五字结合。

  拉:对学生学习兴趣浓或难度大的教学内容,适当拉长课时数,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削减教学难点的坡度,便于学生增强信心。

  并:对同册教材中的同类教学内容,采用“合并”原则,选择其中一个教学内容,利用“拉”的方法,进行教学,其余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串:对不同年级的同一内容串起来,作为一个单元内容进行教学。

  删、增:对不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有可无的选择性内容一概删去,增加有地方特色、有乡土文化的教学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3:1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