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5|回复: 0

[选刊] 妄谈格律(陈鱼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13: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妄谈格律   文 / 陈鱼观

  


??也许是对文化断根的一种恐惧,或是对文化势力的一种炫耀,近年来,各地方言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有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官方语言是广东东莞话,宋代是山东话;而现代普通话则是以安徽话为源头,在明清官话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更有人指出,福建潮州话是秦代的官话。地域文化总认为用本地方言朗诵唐诗宋词的合辙压韵来认定自己的母语是血统纯正的古汉语,以此来抵御普通话普及的强大攻势。
??至于到底哪种方言是最纯正的古汉语,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目的。我们只是从中可以得知,不同的朝代其官方语言是有差别的,汉语言学的发展也总是随官话的演变而变化的。并由此可见,原始的古汉语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在强势语言的干扰下,或同化、或混合、或消失,最后趋于统一。当然,从秦始皇的“书同文”开始,这种“话同音”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至今还在继续着。
??其实,人们真正意识到汉语言音韵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官方意志进行统一的,应该首推隋代。当时的承奉郎陆法言以“平、上、去、入”四声将音韵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后来唐代孙愐又在《切韵》的基础上,编撰成《唐韵》一书,从此,人们写诗,开始注意按照一定的格律进行,其优美的韵律,造就了灿烂的唐诗时代。于是,人们以有无统一的音韵格律为标志,将隋唐以前的诗歌称之为古体诗,隋唐以后的诗歌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隋唐格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时就考虑到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切韵》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宋代的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编撰了《广韵》,以供文人写作诗文查找韵字及辨析字音、字形、字义之用。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金代王文郁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格律的诞生是为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律美服务的,按律填写的诗词,通过平仄相间、粘连相对、首尾相应、合辙压韵,读起来抑扬顿挫、顺达通畅,给人以愉悦之感,甚至可以直接用来吟唱,且通俗好记,便于流传,具有汉语言特有的内在之美。相反,如果不依律填写的诗词,往往生涩拗口,味如嚼蜡,给人以生搬硬套,凌乱不堪之感。毋庸置疑,格律是一首诗词,乃至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言中总结出了如此美妙的规律,不愧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为之感到骄傲。
??然而,今人填诗作词总将格律视为畏途,尽管心中欢喜唐诗宋词,也难免自命“风雅”,但一遇到那些“深奥”的平平仄仄,就望而却步。虽偶尔也搜肠刮肚,赋诗一首,稍不留神,就被“律出”两字打回原形。格律,成为无数诗词爱好者无法逾越的山。因为格律,使多少性灵,无处释放;因为格律,又失去了多少次与古人对话的机会。格律,成为很多诗词爱好者心头永远的“伤”。
??难道格律真的那么艰深吗?其实不然,所谓格律,就是一定的格式和规律,我们没必要将平水一百零六韵全部背下,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格式和规律即可。把握格律,问题的关键在于须熟读唐诗宋词,只有读多了,读透了,功到自然成,在作诗填词之时,即能出口成章,自然而然地合辙压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古文化的底蕴,仅仅依靠案头的几本韵书,按图索韵,是远远不够的,就算你能写出合律的诗词,其气场也是不畅的。
??我们终究没有生活在古代,也不用通过格律诗歌参加科举考试,对格律诗词的研究也仅限于爱好,写出超出唐宋时代的诗词也绝无可能。事实上,现实中除几个专业人士外,擅长格律诗词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诗词作者写作时还是拿着诸如《佩文韵府》、《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按图索韵。往往是这些衮衮诸公,更喜欢指责其他爱好者的格律问题,甚至有些人利用网络上的格律软件对作品进行测试,来判断诗词的合律与否。
??说到网络上的诗词格律测试软件,这是一种很机械的判断。纵使软件能判断出该诗词格律的平仄压韵是符合的,又怎能知道是否是粘连的、相对的,有些律诗甚至是拗救的,更不用说对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等八种病象的判断了。再如同一词牌之中,有不同的变格,或多一字或少一字,或用仄声或用平声,我们应该司空见惯,然差之毫厘,其格律就失之千里,所谓软件又如何辨别得出呢?
??更令人可笑的是有些诗词作者,还把作品的文字设置成繁体字,说是除了追求古典文学的音律之美外,还要还原文字的形态之美,故弄玄虚,故意营造格律诗词的神秘感。孰不知形式的复古,总是扼杀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依此推断,难不成明天的诗人还要还原成束发汉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也是为什么格律诗歌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原因之一。
??同样道理,既然我们承认汉语言的演变,为什么还要用现代的普通话读自己依照古韵写出的格律诗词?难不成也要我们的汉语言学家考证出唐或宋的官腔,然后在全民中普及?这同样是一个可笑的话题。由此可见,使用了一千多年的诗词格律,是到了变革的时候了,诗词格律时代化、平民化也许是走出窘境,重现唐宋辉煌的唯一出路。
????
??2007.2.23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8 22:3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