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1|回复: 1

[选刊] 【讨论】关于诗歌发展的一点疑问(琅琊学子·翟盛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4 11: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讨论】关于诗歌发展的一点疑问
文:琅琊学子

按照我前些年随便看的哲学或者是社会学方面的一些书,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圆——就像人钻出子宫,回到坟墓(子宫的替代物)一样。
突然想到,诗歌的发展也是一个圆。
民歌为代表的《诗经》,以其自然活泼,出言无忌,情感真挚,韵味悠长取胜,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前景;
到了楚辞,个人化强烈了,语言华丽,句式复杂,情感浓烈;
到了汉乐府,虽然语言简朴,但是句式的划一却是明显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两个特点(语言的华美浓丽,句式的整齐划一)(无论是文人诗歌还是民歌)愈演愈烈,虽然有鲍照的歌行体,独树一帜,历代延续,但是毕竟孤掌难鸣,一直到清季,钟情者不绝,但是总是被目为异端,势头不大;
其间四声的运用加上唐初格律的完善,馆阁诗人的努力钻研,中国的格律诗王朝建立,此后格律诗相对于古体诗,无论是数量还是名作,优势稍显明显;格律诗便于诗人在严格的空间中翻新出奇,古体诗(或者说非格律诗)则利于思想不受羁缚的天才,自由发挥;
到了有宋乃至清末民初,一直是格律诗和非格律诗并行的时代,尽管表面上,格律诗气势旺盛,但是反格律的倾向也在滋生(词和散曲,可以看作是诗歌抒情性缺失的一种无可奈何却也成果不错的弥补,其中散曲就不再运用诗歌的韵脚,而是使用了当时发展了实际的韵);
诗界革命由于不能果断破坏格律而失败了。
但是格律的弊端——旧皮囊再不能装新酒了——已经不能再容忍了。
终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运动粉碎了格律诗的王国。
眼下,新诗(包括流行歌曲的歌词底本)盛行,格律诗彻底被颠覆,已是无可质疑的事实。
当然,现在的主流思想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新诗是诗歌在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却倾向于认为这是对古体诗(非格律诗)的回归。
如上所述,基于我这样的认识,我就想,既然诗歌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总有一天,眼下的新诗使命将完毕,那么,届时,诗歌又将向何处迈步呢?
难道继续走格律化的路子?重复过去的历史?
还是突破圆的宿名,另辟蹊径?
哪一天总会来的——我们中的很多将看不到!
但是,我们可以谈论,可以想象——这些讨论假如保存下来——一定会叫后人笑话,有什么叫琅琊学子,还有什么叫凌波仙子的一些人,居然幻想诗歌的发展前景,可笑!然而,学子还是大胆幻想,要是大家集腋成裘,踊跃发挥自己的神思,不惜寸金村阴,掷下玉石之音,后人披沙拣金,说不定也会小有收获呢!

[ 本帖最后由 花雨 于 2008-12-24 11: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1: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琅琊学子

我想现在的新诗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西方文化对原有文化冲击中的一个表现,主要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判断以及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造成的.格律是否要存在或者说要表现什么形式是随着时代的人的认识的而变化的.原有格律的形式是否会重新被认可,都要看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什么认识成为了主流.

下面是我在<<随想随录>>中对格律的一点粗陋看法,不一定对,但可以看看

我不反對格律,因爲我覺得韻律是文字與生俱來的東西,詩歌中的節奏和韻律都給常人以美的享受。但是以”言志”爲主旨的詩歌,首先應該把重點放在表意上,也就是說入門者要想能夠把自己要說的意思表達清楚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再華美的篇章也不過是垃圾廢物。<<庄子>>中有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在求真会道的道路上受到知见限制的人们总是永固化的形式不加辨析的传教来阻碍人们自我寻求的过程.佛家说烦恼即菩提,格律既然作爲詩詞的一種自然屬性,既然在歷史上也是经过一个很長时期形成的,那麽對於初学诗词的人就可以讓他通過自身認識的加深自然而然的形成对诗歌韵律美的认识,如果我们以往的总结已经是这种基础上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那么修习者的认识在一段时间之后也会自然的与之相契合。正如<<庄子>>中说的: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我们认为流于形式恰恰会使传统文化脱离她的本质,到那个时候形式的那么存在也就只是个空架子,毫无生命力可言.所以我们说改变不是说一定要改变什么形式,而是让大众的认识回复到诗词言志的本质上去,让人们从个人浅薄的情感中走出来,去体会自然,体会大道,体会人生,而诗词只是在这种寻求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发心志而成的文字而已.所以我们说认为诗词是创作、研究要如何创作、认为所谓含蓄静默或舒旷张扬是美而反复描摹、一定要维持什么形式的人根本就不懂诗词,也不懂得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的关键。废弃六国文字并没有阻碍文化的发展,粪书坑儒也并没有影响文化的传承,为什么?因为那时人们没有失去寻求至理的精神,这样毁灭了的就只是一种形式,而他的精神会涅盘重生而显现出其他的形式。<<金刚经>>中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说法,就是说体会般若并不是在相上保有什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自生而长生;<<庄子>>中也说得意忘言,对于诗词就是这里的言,它只是寻求大道这一过程中的副产品,而所谓的它的形式美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认识的加深而形成的,韵律上的美也是如此。不明究理的固守只能维系一个毫无生命的形式,就好像狗熊打拳击一样,其他狗熊以为是技艺能得到吃的,对于人只是一个笑料罢了.我们认可在寻求过程中受到个人知见和时空限制而产生的并不通透的认识,毕竟在求真的道路上各有各的缘法,这也就是我们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因所在,但寻求的宗旨不能变,让诗歌与人的思想共存,与人的寻求共存,这才就是保持诗词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说虽然我们说变革,但我们没有改变任何诗的本质,而恰恰是要求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回复到它的本质上.
所以说反对的是固化的思想,不反对的是格律的本质,也就是文字本身显示在声音上的和谐,而不是任何固有的形式,这些东西不需要刻意的练习,认识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了.这是道家的方式;刻意的练习也可以,只要到时候认识能超越这些形式,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直至忘却,直至浑然也可以,这是儒家的方式.只是常人行前者容易狂悖,行后者容易浅陋罢了.如果行前者,你可以根本不考虑什么格律的问题,就是想表达的时候表达自己,静下来看世界,一段时间后认识自然就有了,忽然把自己放在文字之外看文字自然是顿挫铿锵的,这样你的格律已经成了,而且纯乎天心.如果行后者,你就要去探寻格律产生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东西的实质是什么,把认识的提升落实在行为上去感悟天心的纯静,这样也可以.

[ 本帖最后由 花雨 于 2008-12-24 11:1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8 17:0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