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77|回复: 4

“经典大家”能够“呼唤”出来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0 13: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由曾如影提供)


皮祖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研讨会主持人):张海主席《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研讨会现在开始。这个话题酝酿了很长时间,主要是针对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的文章,展开批评与反批评。至于怎样批评,如何批评,请大家各抒己见。



江波(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书法博士、湖南师范美术学院书法教师):文章对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作了一次理性的总结。对于经典和大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及产生的途径,及书法工作者的责任进行了系统深入地论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突出了传统经典在当代书法创新中的的意义与价值,明确深入学习古代经典是产生当代经典与大家的唯一途径,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艺术主张更加明确而有力。对于保证中国书法在新时期稳步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内部认同与国际输出始终与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相联系。随着国家的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我们正逐步找回一度失去的民族自信心。在被阻断许久之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正被重新确认,加以弘扬;并将有望象大唐盛世那样,以文化的魅力影响世界。这个过程已经起步,但也才刚刚起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正经历由躁动逐步转向理性。当代书法亟缺的也许不是技术而是精神,缺少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统领,书法将变成一盘散沙。中国悠久的文明对于人生境界、意义、价值有着崇高的理想,对于实现理想有着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经验,书法则是其高妙经典的演绎……在精神领域,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历史的意义不容抹杀,现实的意义不容回避。要想改变西方话语霸权的现实,我们必须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艺术立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借用来论述书法的民族性格的重要性同样贴切。

其次,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具有广阔的空间。传统书法的精粹在于通过技术的锤炼上升到对自我精神的自由表现,经由其中形式构成原则中的辩证思想实现对于自然万物共通规律的认识和体悟,通过气韵、意境、品格等的追求获得人生境界的升华。在思想上她是超越阶级、跨越时空的。传统书法有着崇高的理想,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古代书家不会受到批评。传统文化的深远境界为书法设定了一个远未达到的目标,她为每一个时代也包括当代留下了创造的广阔空间。同时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表现力使书法因人而异、因情而异,使书法风格的创造具有无限多样性的可能。结合当代书法在形式探索上的成功经验,作为对内容的强有力的补充,具有传统底蕴的书法艺术将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艺术价值认同。

其三,经典和大家的产生需要长远之计,以便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消化传统,开创新局。反观当代书法,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文化阻断之后重生,在抽去了诸多文化要素的支撑的条件下,在失却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广大群众参与的现实中,书法在当代真能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共识”吗?我们说书法的繁荣似乎只是在圈内的自我抚慰!书法的复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书法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教育是书法实现书法具有民族文化共识的基础;培养更为广泛的书法爱好者是书法长久发展的必要保证;审美标准的科学化、明确化,承认书法的民族性、认识到传统审美心理的共性特征,保存为数不多对于书法尚有一丝朦胧好感的人们的热情,使他们在传统与当代书法艺术认知上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是弘扬书法艺术,创建时代特色最起码的要求。

郑伯阳(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麻阳县文物局局长):张海主席的文章写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我的理解是经典和大家应该是指二王、颜真卿、柳公权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师们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他们的艺术是不朽的,是永世的楷模。张主席的文章将沙孟海、林散之也称为大家,我认为不是很妥,他们目前只能称为当代名家。因为经典和大家是一百年、二百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出的,他们是不是,能不能成为大家还须历史的检验。

古代产生的那些大家,他们首先是文学家,都有非常高的文学修养,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苏轼才高八斗,几乎后无来者。古人吟诗作赋就像我们今天写篇日记一样容易。当代书家写古典诗词是难的,平仄都搞不准,不能与古人相提并论。再者,古人习书多是实用雅玩,用毛笔写字既是写字又是写书法,习书是二、三等事,也没几个人想要成为流芳千古的大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成为大家是自然而然的事。

古人写字没有什么名利观念,而当代人学习书法的名利观念就很重了,也很现实,加入了省书协、中国书协以后就在想怎样把自己的字如何变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考虑生存环境的问题更多了,读了书法博士、书法研究生出来,要找工作吧,如果基本生存问题不能解决,还写什么字,书法的功利性在当代是非常大的。当代书法已成了展厅文化,为了入展,作者都在想如何得到评委的青睐,将自己的个性压抑。中国书坛一时“明清风”一时“二王风”,很多作者无所适从,张旭光先生调到中国美协去了,中国书坛下一步刮什么风,搞不清了。

在农业文明中产生的书法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在当代逐渐被工业文明所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艺术一直处在探索期,与古人比,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书法信息、书法交流、书法出版物之多,把高科技引入书法教学、书法创作都是古人无法相比的。产生经典和大家也许比古人更快更多,也许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倪文华(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因为在基层工作,所以更多的注重实际,对理论上的东西只是偶尔接触,但从小写书法,至今有一、二十年了,对书法是一份感情,自己喜欢,才坚持到现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感觉评论委员会组织这样的研讨课题蛮好,以前看到张海主席的“呼唤经典作品”,到现在的“呼唤经典大家”,题目越来越大了,要求越来越高了,目标也越来越宏伟了。看了文章的标题后,我有一种感觉:就是目前还没有“经典大家”,因为作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张海还在呼唤,他都没有看到“经典大家”。从这个层面来讲,张海主席已经看到中国书法的现状了。在十七大召开以后,在构建中国大文化这个背景下,张海主席提出这个题目,我觉得有它的现实意义,“笔墨当随时代”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敢立潮头的,也有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忧患感,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我认为他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书法历史演变的概括还算比较准确、比较客观,对一些现象的分析也还是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中国书坛现在是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各种流派都显现出来,展览可以看到各种流派、各种书体、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这是当前社会的一种变革在书法领域里的一种表现,处于这种土壤与文化氛围中,张海提出呼唤经典的口号,也有他的高瞻远瞩的构想,我认为这是好的;第三,既然要呼唤“经典大家”,什么是“经典大家”,就是“经典大家”的内涵是什么,文章列举了要作“经典大家”的几条标准,我看了以后,觉得还是比较抽象,这个问题还值得研究。我们学习书法都在说要学习经典,那么上下五千年的书法经典,数来数去,就是那么多经典,那么我们认为一百年或者说改革开放30年,或者是我们建国几十年,就有经典吗?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站在这个风云际会、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这个课题,我想是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书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对“经典大家”的认识还要进一步地梳理与挖掘,提炼更精辟的东西。如果按张海主席对经典大家”所列举的几条来划分,我觉得大家可能都是经典大家”,张海主席也是大家,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书法也是独具个性的,也是有他的风格的,也是有独特的笔墨程式的,是独一无二的,王镛的也是,他们是不是开创了新的时代,新的模式,新的笔法体系,应该说都有,所以说文章提出的还是过于表面的、抽象的东西,其实书法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精神才是最关键的东西,文章中没有指出来。现在在市场经济、商业浪潮等冲击下,虽然我们的信息这么发达,读图成为时尚、书法资源更为丰富的情景下,我们的技术比古人还高明得多,真正缺乏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系,而作为一个人的文化精神不是一时的,是要积淀的,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看近代的一些大师,也有一些经典的,我说一句简单的、实在的话,如果你呼唤出一个经典大家了,你要给他写一篇传记的时候,能够写出很生动的一个人的传奇来吗?包括现在的一些书法名家,他们能够写出很精彩的吗?而我们近代的这些大师,随便拿一个人出来写他的传记,那都是不得了的,而当代的一些作品拨开一些表面的东西,看看内在的东西,都很肤浅,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商业经济与展览时代所注定了的,也只能是这样子。那真正的“经典大家”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那些能静下心来,潜心学问的,尊重传统的人,真正以作品说话的人,而不是浮在面上的这些人,能够自创一面的大家的确有,但“经典大家”还是由时间和历史来检验。当代一些大家的字,一、二十年前是那个样子,今天还是那个样子,随着自己的阅历增长,有的还越看越不好了,但是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等经典,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从中发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自己越临越觉得自己不行,经典与现在的大家的反差就在这里。现在的大师的作品包括一些展览中的获奖作品,第一眼看还可以,到后面越看越没有什么可看的了。“呼唤”是要“呼唤”,但在中国目前的这种市场体制下,这种文化背景下,这种展览的机制下,“经典大家”,可能还要经历一段时候才会出现。
钱海源(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城市雕塑评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


我是一个书法艺术的爱好者,能被应邀参加学习和讨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的重要文章《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研讨会,这让我既能有机会见到老朋友,又能有幸结识新朋友,使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坐在这里,使我很自然就想起幼年和少年时代开始接触书法艺术的历史情景。我的家乡江西樟树市,是一块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深厚的风水宝地。我6岁发蒙上学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七言杂字》《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论语》等一类古书。我记得当时每日除了读书和背书,就是在教私塾的老先生的指教下,学会运用毛笔练习书法,写大字或小楷字。在我的记忆中,教私塾的邓琼林和杨学敏两位老先生,从教我学会描红开始,到临碑帖写大字和小楷字,要求都非常严格,如果字写得不好,就要被打手心;如果字写得好的话,老先生就会在每个大字上用红笔画圈圈,给予鼓励。我们管这个叫“吃红蛋”,这是我在幼年读私塾时最为高兴的事。邓、杨两位教私塾的老先生经常教诫我们,字写得好不好,是个直接关系到一个文化人的脸面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连字写得不好,是没脸面见人的。在古时候,无论是乡试考秀才、进京考进士或状元,如果字都写不好,考官对考生的试卷恐怕连看都不看,就会要丢到一边去。所以,大凡中国古代中了秀才、考上进士、或荣中状元者,都能写得一手好字。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都起码是省级或国家级的名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后,我进了村里的公办洋学堂,我的算术(数学)课成绩不怎么样,但我的语文成绩好,大小字写得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1958年考取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以后,当时据说名声远扬至日本和东南亚的在广州非常有名的老书法家麦华三先生,来给我们上书法课。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著名古汉语和古文字学家容庚与商承祚教授,到广州美术学院来举办有关中国古汉语、古文字和书法的讲座。商承祚教授说,“小孩子习字,最好先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帖,因为颜真卿的字大气、庄重、厚实,文化底蕴深邃,有一股中华文化的浩然之气。”所以,至今,我一直偏爱颜真卿的书法,当然,我也非常喜欢魏碑和爨宝子碑,只要有空,我就会临为我所喜欢的这些碑帖。平时也乐意关注和了解一些有关书法界的信息,如果听朋友说那里有一个水平很高的书法展,我是一定会要抽空去看的。我想,每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喜欢和关注中国书法艺术。我觉得在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学习的书法知识,使我终生受益。所以,这些年来,每当我真正遇上书法精品和书法大家,就会令我感到欣喜异常。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字写得不像样子,却胆敢厚颜自称“书法名家”者流,自认为决不会上当受骗。

[ 本帖最后由 墨如金收集 于 2009-2-20 13: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3: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我认为,像中国美术界出现的情况一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所走过的路,也是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不平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是中国经济起飞、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政治上最民主、思想上最自由,言论上最宽松的时代,也是书法艺术和美术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我觉得,包括书法家在内的文艺家们,应当很好地用这个好时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大发展和大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文化和艺术上干出许多好的成绩来,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多做添砖加瓦的有益工作,“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发表在2008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的题为《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的文章,作为一个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我在认真拜读以后,既颇有不少收获,又有些让我感到困惑的地方。特写出来向张海先生求教。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张海先生予以指教。

我觉得,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张海先生发表的这篇文章的用心的良苦,其动机和出发点都是很好的,希望在自己担任中国书协主席的“为官一任”期间,中国书法界能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出书法艺术的“经典”和“大家”。但是,究竟要怎样做和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使中国书法艺术出“经典”和出“大家”?张海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却似乎并没有开出能让人看了可以口服心服,且具体而又行之有效的“策划方案”来。

例如,张海先生在文章的开首就说:要“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张先生所说的“打造”和“推出”两个词,是这些年来书画界使用频率最多的两个词语,但人们通常所见的“打造”和“推出”做法,无非主要是利用新闻媒体,搞所谓“立体轰炸”式的大轰大嗡的宣传炒作。搞又是电视、又是报纸、又是满城的街头广告,将原本应当是只有在文雅、安静、平和,只有在寂寞耕耘的环境中,才能创造和产生出优秀之作来的书画艺术,变成了形同热热闹闹的商业炒作活动。此举并业已形成颇为流行、令人生厌的不良风气。其实,依我浅见,书法艺术的“经典”或“大家”,采用“打造”和“推出”的炒作方式,是断然产生不了的。以为主要依靠“新闻媒体”的“打造”或“推出”,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因为新闻媒体是把双刃的利剑,如果不是真正的书法“经典”或者“大家”,那么越“打造”和“推出”,就越会臭名远扬。我认为,张海先生的文章,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看,似乎都很正确,但若具体看看中国当代中国书法界所盛行的歪风邪气的一些问题,就会令人觉得张海先生只是在绕开问题说些粉饰太平的好话。我认为张海先生这样行文是迫于无可奈何。因为,如若他批评了书法界的歪风邪气,就会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而惹麻烦。当代中国书法界的情况,与美术界十分相似,由于艺术直接与市场和经济利益挂钩,因此,在一些书画家看来,只有对他们的作品表扬和吹捧得越高,他们的作品就会卖价越好;如果批评了他们的作品,就要使他们的作品卖价下跌。因此,是决不可以批评书画家及其作品的。虽然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初有篇名为《骂杀与捧杀》的文章说,骂是不可能将人骂杀的,不但骂不杀,骂有可能促人进步和向上的反作用力。但在事实上人们还是不喜欢被人骂,而乐意被人捧,虽然有可能被捧死,但人们一般来说还是喜欢有人来捧自己,吹捧的奉承话听了是很舒服的。而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代中国文坛艺苑,因骂而“祸起萧墙”,惹吃官司的事,屡见不鲜,而至今没有听说过被肉麻吹捧的文艺家因此而去状告批评家的事发生。张海先生因怕惹麻烦,所以,他在文章中只能大谈中国书法界的一片“大好形势”,说些让主管中国书协的有关领导,知道张海先生作为中国书协主席,在努力抓如何促使中国当代书法界出“经典”和出“大家”,如何为促使中国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在尽职尽责和努力工作的“形势一派大好”的好话。

应当承认,张海先生是很重视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传统的,所以,他在文章中很强调中国书法传统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人们这些年来从不少被“打造”和吹捧为“书法大家”,或某些身居书法界高官者所作书法的笔底功夫去看,恰恰证明他们所缺失的正是中国书法的传统功夫。

我认为,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认识中国当代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以书法为例,人们看到,近些年来,一方面是在举国上下出现从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和轰轰烈烈的“书法热”,各类书法展览和书法活动盛况空前;还有传闻云,在当下的中国有两千万个书法家。还有是恐怕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创建了“孔子学院”,这当然是体现了国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是要令人感到高兴的一件盛事。另外,是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先生,最近在《美术报》发表的一篇谈书法问题的文章中所说的,在当下中国的高端教育方面,不但出现了书法本科,而且还出现了专为书法专业设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小学长期被取消的作为普及书法基础教育的描红写毛笔字、练习书法的课程,却一直得不到恢复,这分明是体现在书法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令人感到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未来。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使人觉得大学高端的书法高级人才的培养,形同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这“一热一冷”的强烈对比,实在要令人感到啼笑皆非。因为,中小学书法的教育,是维系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塔尖高度能否实现。在21世纪中国书法的发展中,如果中小学的书法基础教育课得不到恢复,如果中国书法艺术没有从娃娃抓起的宽广厚实的基础,自然也就不能产生卓有成就的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那么,张海先生提出的打造书法艺术的“经典”,推出书法“大家”的宏伟目标,就会要落空。因为,正如陈履生所指出的,“重高端、轻基础是制约书法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的所谓的“书法热”,正是在一种没有坚实根基的人为的“高端”的形同空中楼阁的景象中,所营造出来的过“热”的泡沫。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人多势众”,但其背后更多的却是暴露出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陈履生又指出,当代成人书写的基本废弃,而中小学结合识字的书写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而得以保留下来,那么,如何给孩子们看到书写对于成人之后的实际用途和意义,简单地看是一个认识问题,但却是解决书法能否在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写字的重要性只有建构在中国文字的核心价值观上,才能显现出在成长过程中与基础知识和教养相关的重要性。写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寓意性、表现性所传达的文化特质,不是数码化的电脑标准字体所可能传达的。令人忧虑的是,现在一些有着“海归派”好听的名声,一些有着教授、副教授或博士头衔的年轻学者,站立在大庭广众面前,真是风光而又仪表堂堂,可是,只要看看他们拿起笔来写字,就要令人摇头和叹气。从这个问题上来看,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严重滑坡。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据陈履生的文章说,广东省教育厅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的有关法规和制度,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于2007年5月22日向21个地市级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除在语文、美术课中加强书法教育外,将书法教育作为我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这样在国家课程占70%,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30%的课程方案中,广东将书法作为地方课程,在课时上得以保证,这是在中小学恢复书法教学的重要举措。无疑,这对于推进中华主流文化的建设,避免因为现代化所造成的青少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隔离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记忆,具有长久而深远的意义。像广州市的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和东风东路小学、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现有的状况,都足以说明恢复书法教学的成果。而像三水华侨中学建立中国书法馆,则在校园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不仅烘托了中华文化在校园内气氛,还能给学生树立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参见2008年12月6日《美术报》陈履生《书法要从娃娃抓起》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3: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在我看来,尽早恢复给中小学生上写毛笔字的书法基础课。这是关系到振兴和发展中国书法必须从娃娃抓起的不可缺失的一个非常重要基础环节。人们都知道,在大自然界,大凡生长得好的参天大树,都是根深叶茂的。现在中小学生不开设写毛笔字的课,长此下去,就会造成书法的断代。因为书法艺术的高峰也是宝塔形的,要有普及和坚实的广大群众基础,才会有顶级的书法艺术经典和大家的艺术高峰出现。现在连底下的根基都成问题了,何以能产生顶级的书法大家和传世的经典之作?所以,根基都没有了,你张海先生怎么去呼唤出书法艺术的“经典”和“大家”呢?!因此,要想把张海先生呼唤“经典”和“大家”的要求落实到现实中,它就成了问题。在我看来,张海先生当务之急首先要做的,不是呼唤出“经典”和“大家”的事,而是应当利用自己作为当代中国书法界最高官员的地位和影响力,去游说国家教育部门的领导,奋力争取尽早在全国恢复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课。如果这件事做好了,那么张海先生就功德无量了。

(三)
与中国美术界出现的问题十分相似的是,这些年来,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书法艺术展览和学术活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中国书法界,却歪风邪气盛行。在当下书法界的不正时风之下,张海先生呼唤要打造“经典”,推出“大家”,能行吗?作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张海先生,不敢批评反映在书法界的种种不正之风,不扫清书法界客观存在的诸多歪风邪气,怎么可能出书法“大家”和出“经典”呢?张海先生的文章,对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的当下中国书法界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令人感到遗憾地避而不谈。我想,这恐怕不是由于张海先生对于书法界所严重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的原因,而是由于他对中国书法界当下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有像我在前面指出的原因,因而不愿意加以正视而已。所以,通篇文章只好说些让主管中国书协的领导会觉得好听和舒服的话。

我认为,要想出书法经典和大家,必须要有健康、良好和积极的文化环境。我妈妈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在我少年时代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却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就是:“人无廉耻,百事可为。”我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和宽松,充满了活力、生机和朝气,令人感到心情畅快的好时代。可是,当你看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腐朽和落后的阴暗面的时候,当你从媒体曝光的一些人为了贪图钱财和美女,可以男盗女娼和杀人越货的案例以后,又会使人忧虑地觉得这是一个“人无廉耻,百事可为”的时代。我觉得,某些中国人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自由、民主和宽松的环境,多做好事和善事。有了民主和自由了,他就乱来,就没有规范,没有道德,没有法律的底线。少数书画界官员,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领导书法家和画家们为繁荣发展书画艺术上来,而是想方设法怎样唯利是图地将自己的名气炒大,把自己的书画价格炒作得卖价越高越好。这样带歪头,将风气都搞坏了,像话吗?更可悲的是,搞这种歪风的人还不能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批评,有人甚至还要通过关系给批评了歪风的媒体记者施加压力。人所共知,接受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经说过,包括他们在内的党的各级领导,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你文化官员、书画界的官员要不要接受文化界的监督?党和国家给我们文化和艺术界创造了这么民主、宽松和自由的好环境,极个别书画界的官员们却这么胡来,能出好的大家,能出好的经典吗?!

肖体平(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秘书长):我主张搞学术不要“骂架”,搞自己的东西,与我们的做人与修养有关系。做学术,对有的观点,能接受则听,不能接受则走开,现在网络上看不得的也有,听不得的也有,多的是。张海主席的文章既是他的职责所在,如果不是中国书协主席,他不会写这样的文章,既然是职责所在,打造经典,推出大家应该形成一种氛围,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对历史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孙家正主席最近谈到,中国文化的细胞就是汉字,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汉字是我们表达语言的工具,书法同样是我们生活表达的需要,从这一点来说,书法是对中国汉字丰富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张海主席是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艺术探索。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呼唤”,我的理解是要在创造与造就上得到成功,要从传统的理论与实际的学习和创作中,怎样去造就书法之人。所以,我想的第一个就是打造的方向问题,方向问题,既是引导,又是拓展,也是前进。为什么要谈引导呢?我们前面谈到都是与当前的书风有关系,其实我们客观一点说,人的思想都有一点私心,都有一点欲望,讲实在一点,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我们的书风现在是流行时尚,形成跟风的现象,书法普遍的多样性、丰富性,表现在形式上,张海提出的现象,投机与获奖,投机与价值,是打破不了的。在现实中我们很清楚,拍马的想骑马,我不想骑马,我来拍你做什么?有人去拍领导,领导肯定知道你是想得到提拔,你想得到更大的价值,你可能还想踩着领导的肩膀上去。这其中的引导问题就非常重要,书法有它的规律,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是一定要讲究法则、规则,写汉字,中国人基本都会,为什么官员在书法的领域随便画一下就是书法家,因为社会给了他们这样的条件,这又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系,汉语言教学为什么这个写字要另外设,将它放到语文教学里面来学,书法的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教学放到一起,从小开始,教学内容中有这个东西,书法的基本知识就不会“走火”,也会知道要逆锋起笔,而现在一些人不知道,还自认为自己写得很好,很有型,很流利。只有懂得了艺术的准则,才会有艺术的语言,才能有真正的创作手法,学习目的也会明确,创作的手段也会正确,并且理论与创作的结合也会步入正道,打造的方向也才能步入正轨。继承与创新需要文化的根基,提高创作的软实力,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很重视文化的根基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注重技法的同时,不注意传统的学习,不注意理论的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后,没有文化,没有理论的人,是确实提高不上,甚至会形成认识上的误区。艺术家提出观点后,“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不能呼唤,也不能打造,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的,在历史上留下一点一滴的东西都是很伟大的,王羲之也好,颜真卿也好,他们留下来的东西,是精华。精华的东西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是长期磨炼的积累。应该怎样形成氛围,尽量在历史上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要在扎实的传统基础上,体现出个人风格,不要被时风左右,在名利上屈服。要在表现时代特性和创作个性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继承传统,把握创变,才能发展书法艺术,达到提升经典的目标。

彭育龙(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王镛工作室毕业生、衡阳师院美术系书法教师):我平时理论看得少,也搞得少,文章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休闲的东西,在写字、画画、刻印之余,就会看点文章,在座一些人的文章我也经常看。张海主席的文章题目确实很大,个人认为,每个时代肯定有它的经典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如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大家里面又有比较,王羲之比五代十国里的大家更高级一点,我们这个时代肯定也有大家出现,对此,我有很好的信心,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家,将来通过历史检验以后,与以前的这些大家去比较,在历史的长河里会摆在什么位置,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能说了。张的文章提出“经典”,首先要有创造性、原创性,要有新的技法体系、新的风格模式,还有好像搞科学一样的要填补空白等,改革创新的提法很对的,但其中的一些具体的标准,什么样的技法体系才是新有,风格模式对于个人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这个时代所有的人奋斗的一个东西,而书法的原创性很难讲。现在我也跟一些理论界的人也讨论过,他们总是将书法文化摆在最前面,我也反驳过他们,譬如你说王铎的书法好,难道他的文化就不高吗?!我认为王铎的文化也很高啊!理论也很高啊!王铎在40至60岁这个阶段,他的技就成了,不需要非等到八、九十岁,还有画画的黄秋园,也是六十多岁,画得很好的,当然也有像黄宾虹等到九十多岁的,但大家不一定都要搞到80岁,做得好,四十多岁也能出成果,就不惑了。另外“功夫”如何理解,要多少年功夫?十年是功夫,20年是功夫,30年也是功夫。(倪文华插言:现在的人都说自己有功夫,哪个不说自己遍临所有经典。)对不同的文本实行嫁接与改造,我认为这个说得很好,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们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还在做最初的工作,就会出问题,但经过几代人的嫁接与改造,也许就成了。文章所说大胆改革,天才创新呀也是极有意义的,而细分下来,大家就看不懂了,谁是天才?谁不是天才?对于传统,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二十岁时面对传统什么也不怕,而到了四十岁再去看,就会小心翼翼,这值得思考,我看到一些很精致的临摹与创作,如果不告诉你,你就可能认为又发掘了一件米芾什么人的新东西,传统已经有人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估计呀!这时候真的有大家产生了,三、四十岁的一批人都这样了,如果这个人不行的话,也许其他人行呀!所以当代是能够出大家的,而大家到达怎样的高度,则要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家、或者未来的大家去比较,我不赞成将书法放到文化里去讲,你说我读书到五十岁,我拿起毛笔就成大师了吗?理论要联系实际,要身体力行,才知道其中的味道,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云(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生):平常看当代的东西不是很多,看了张海主席的文章,导向还是很好的。既然说"经典大家",那自然要谈到"经典"。书法家有一个回归传统,谨慎创新的问题。而"书法问题"又是一个"高度问题",能不能出"经典大家"也不是我们能说的,她是后人来评说的,当然,我们说了也不算。况且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书法的健康发展,不太适合书法的成长,很多时候不是在"善意浇水",而是在"恶意施肥"。社会很浮躁,衡量书法的标准尺度也变了,地位与金钱成了衡量的标准。有些人刚出道时书法很好,但很快就迷失了自我,成了金钱的奴隶,被名利俘虏了。没有出名的人想出名,疯狂追逐的也是这些东西。怎样认识自我,自我的问题是一个更深更严肃的话题,不是一个书法技法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对文化内涵认识认知的问题。这就要说到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庸的思想,文化、底蕴始终贯穿和影响着我们的书法。而当代人对文化的认识是不重视的,也非常浅薄。古代的"书法家"并不是纯粹的"书法家",更可能是文学家等。书法之于他们,更可能是一种副业,是一种排遣和闲余,但他们的作品却能流传百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要出"大家"的可能吧,一方面是这个书法家本身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天资,能达到此条件的廖廖无几,另一方面还得要有好的平台与位置,后者能给人以机会,但是许多拥有好平台与好位置的人却没有很好的引导与追求,没有真正去为中国书法传统文化做真正有历史影响与贡献的工作,而是追求当前的短暂的利益。他们占了位置,却没有为文化作贡献,而有学养、有能力的一些人却没有平台与位置,最后淹灭在某角落里了,或者是被消灭掉了。现在是个变化大节奏快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好的东西,但不利的因素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人把握不住自己,跟风、追逐时髦,许多"书法现象"都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另外一种现象代替,经不起考验,寿命很短,这就与当前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浮夸浮躁不无关系。文章所说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我认为还是要有前提与基础的,就是入古出新,没有大的"底盘"承载的话,而"独特"可能就是"虚无"的;还有就是展览,现在的大型展览是前所未有的丰富,书法从文人的案头走向展览大厅,一比优劣,虽然促进了书法的交流,但也影响到了当代书法人是在为展览而书,目的很功利,失去自我,是迎合视觉效果的一种东西。当代书法的表面是创新的、繁荣的,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跟风等浅薄的东西,缺失了内在的人文精神;文章所说的"新的技法体系与风格模式"我觉得有问题,书法发展了几千年,技法已相当丰富了,再怎么弄,也在其范围之内;还有专业化细分,好像书法更有专业深度了,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表象,弊端同时也很大。"孔雀开屏"固然美,但只能看前面的,不是吗?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土壤与环境是不利于"经典大家"的产生。

李哲(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张海主席的这篇文章,以前就读过,当初在网络、报刊上也搜集了许多人的看法与意见。张海主席几经完善,提出这么个“口号”,是在其位谋其事,思想积极,用心良苦。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会前,我想再看一次,最终没看。
文章标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呼唤”,二是“经典大家”, 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误读,是不是张海主席认为政治、经济等都很好的这个时代,是应出“大家”的时候了?这就让我们关注一个问题:张海主席的文章对当代书法人会起什么样的效果?在我看来,它可能会是一剂春药,我不是说文章不好,相反,我认为很好,但这样的好文章经当代书法人“囫囵”后,“疗效”会如何呢?我们说好的思路如果提前50年使用,它可能会是灾难,“呼唤”一文可能也有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当代书法人、尤其是底层书法人的生存条件,不解决生存问题而去空谈书法,是荒谬的。一个艺术家必须经时间的磨砺,还有其它因素的加入,才可能以“纸”换“米”,不可能开始就有名利,没有名利,现在谁也不管你,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很残酷。时间对谁都公平,其它因素则看谁的手长,于是,书法人为展览、为名利奔忙,不择手段地抄近路,走捷径,浮躁自然而生,又反射到书法家的创作心境与作品质量上。要名利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政、艺联姻,现在从艺的“官员”越来挺多,这没有什么错,古代许多艺术家本身就是官员,如果要说错,是书法自身基础的薄弱与标准的“模糊”,这坛水容易搅,谁不搅?!张海主席高瞻远瞩地“呼唤经典大家”,本意是好的,我这里作一反弹,想必不会有害;第二个谈下 “经典大家”的产生背景问题。中国文化包涵许多优秀的子文化,书法是其中之一,它不能替代中国文化,相反,它需要中国的大文化背景来支撑。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符合儒家中庸文化的审美理想,所以统治者和人们就将它捧起来。如果孤立地“呼唤”“经典大家”,就书法谈书法,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与背景,就会很片面。试问当代人信仰什么?很不好回答,再往深处,就有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来谈“书法经典大家”有“根”的感觉吗?让历史去回答吧!再回到当代所谓的书法本体上来,当代书法“改革”大多照搬国外一些文化理念,没有自己的、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这种缺失是致命的。前段时间,一个平常“不练字”的人上了国展,国展“老手”们就慌了,说书法没得搞了,评委都不会看字了,真的是评委不会看字了吗?!要我说,恐怕是当代书法个体美学修养的欠缺。国展主导书风,大家跟风,而风向是变的,今天吹你,明天可能吹别人,这很正常,一个游戏有一个游戏的规则,不能以自己是否上展览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如果那样,就是自己的标准有问题,这样的标准也必然导致迷茫。当然,这些也可能是“呼唤经典大家”的理由。

刘广文(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对文章的题目有一个想法,这个提法很高明,有乐观也有忧患意识在里面,乐观的是我们的大环境好,如果按照文章里提到一些东西去做,可能会达到我们的目的,还有一点忧患,环境不适应于出现大家,假如这两者都存在的话,这就是高明之处,就是希望我们的讨论,来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假如说它是忧患的,我们的每个书法家都有责任,如果造就经典大家需要条件与环境,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主观的东西,都是自己应该去做的,我就不谈这个话题了。另外一个就是环境,刚才有好几位都谈到环境问题,这样的大环境不宜产生经典大家,这是忧患意识,我们作为评论家,就要有忧患意识,更应该有一份责任,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其实环境是可以改造的,改造的责任在于全民族,缩小了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书法家,应该主持正义,抵制歪风,静化环境,这很重要,要从我们自己做起,许多人是采取回避的态度的,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而是采取消极的态度,这样下去,环境会更加恶劣,那就离我们出“大家”的目标更远了,所以张海提出这个东西也是有一种忧患意识在里面,就是要每个书法家在搞好创作的情况下,将这份责任担当起来,我们作为评论家,更应该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乐观的东西在,所谓大隐于市,在矛盾很激化的年代,人有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把握了主观意识,你的方方面面就会不同,你对很多东西就看得惯了,我以为这两种意识在文章里都包涵着,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担当我们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皮祖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研讨会主持人):我们对现实要诚恳地分析,要比对书法历史,在我们当今的这种环境中,譬如说语言环境,古人说之乎者也,那么他读不读书,他一样的之乎者也,象我们今天的这种环境,现在是高科技,消解了许多书写的功能,大家都不做书法了,怎么办呀?现在许多学校都办书法专业,这就是一种危机感,产不产得出大家?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阳光点,需要更多的掌声与鲜花来鼓励,这应该是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说产不产得了,不是我们说的。孙过庭不是说:“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经典大家,并不是某个说了他是他就是经典大家,什么是经典?我也真的说不清楚,我们历代留下来的,我个人看,我喜欢的,或者大家公认的,那它就是经典,我们现在也是应该能够有经典作品的,至于哪些是经典,那得由后人说。如果说你我的作品或现在的官员们的作品是经典的,实在是自欺欺人,不能以现在谁卖的价格高谁的就是经典呀,这个经典不是用金子银子来衡量的。或者说时代需要,我们新中国提倡什么,有一个主流的问题,主流在哪里?中国书协还是应该做主流吧!隶生了一个流行书风。流行书风、民间书写也可以成为经典呀,敦煌古藉,那些抄书的人,有很多还是去混饭吃的穷苦人呢,虽然他们照葫芦画瓢都不成,但他们的指尖笔下,他们的书写我们同样认可他们经典的。他们想成名、想成功吗,不可能,他们作的只是一个工作,和我们现在挖煤工人没啥不同,我们认为他们成功他们经典,只不过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吧,因为他们把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人物事件记载了下来。这像两支桨,像两条腿,才能走路,还有支流等。我们应该很客观、很现实地分析这个环境,怎样做都有他的道理。

雪马(先锋诗人、世界汉诗协会副秘书长、《艺术村》主编):我以前涉及的评论是文学方面的,我希望对书画界有所了解。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论家是比较难的,作一个批评家就更难了,这是对良知甚至人性的一种考验。张海的文章出发点是好的,但我总是觉得它是切合了政治的某种需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典大家不是你呼唤一下就能够产生的,我承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但是这个时代的经典,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能不能成为一个经典,那是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像我们这样的年青人,名利控制在度的前提下,就可能成为一种动力,但度把握不好,就会带来伤害,能不能够出现书法经典大家,决定于是否能够出现这种天才式的人物。从我们诗人与作家这个角度来看,在一个传播的时代,文艺家在创作的时候,可以抛开一切去创作,但作品一经产生,就应该让它们去流通,在市场上体现它们艺术与市场的价值。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钱老师说得蛮好的,但我觉得还是带有某种个人的东西在里面,不论是诗人、作家,还是书画家,主要是将自己的东西做好,然后加上外在的一些因素,能不能够产生经典大家,是客观和主观共同诞生的。

蒋冰(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院书法硕士、株洲工业大学书法教师):市场经济的大形式下,似乎一切都可以名和利来衡量;文化的复兴,有时只是某些人冠冕堂皇谋利的幌子。古典文化已趋式微的当今,多数人在表面很是热闹的书法快餐活动中忽视高度,日益走向低俗和浅薄。书法已经沦落到即将成为“遗产”的境地,而生活中又似乎只要能拿起毛笔写写字的都自命为“书法家”了。因此,在书法界日趋俗化的时候呼唤经典推崇“大师”,提倡精英,树立旗帜,引领方向,应该说是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
历代的书法经典大家似乎都具备这样几点:独特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广泛持久的影响力;高出时人的技术难度。
精神力量和影响力往往与书法家的文化修养、文化地位、人格魅力密切相关,没有文化的支撑,经典和大家皆无从谈起。技术上的高度,也是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之上的。历来技术高明的匠人都无缘成为经典也是这个原因。
但在目前,我认为由于书写实用性的渐渐消失,艺术性可能更需要高难度技术的支撑。对书法技术史上优秀技术的更艰苦地继承和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新技术的挖掘,是时代赋予当代书法人的历史使命。对历史的深刻认识才能为当下定位,足够开阔的视野、紧随时代的艺术观念才能寻找到相应高度的技术纯化。随着一代代人对古典技术的更细腻分析继承和发展,技术本身在近一二十年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类展事里可以比较清晰的反映出这种发展趋势,为真正的大师在技术积累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书法已经从主流文化典型载体的地位上淡出,业已成为极少部分人寄寓性情的纯艺术门类,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广度和深度上,强调分工愈发细密当代人和讲求通才的古代大师是无法比拟的;但也许正是这种不一样,使得书法的艺术性更为突出。当代人对书法的认识,已慢慢从对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本身的关注转向对作品本身艺术表现的更开阔的拓展。因此,对经典对“大师”的呼唤,尽管有必要基于书法历史长河的背景提出相应高度的要求,但也不能死守古代模式,应“与时俱进”,相应的标准更需要比较深入的讨论。

王祥北(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师大在读书法硕士研究生):《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这个文章题目确实取得很好,很有现实意义,光从这个文章题目来看,就点中了中国当代书法的软肋、死穴。我们当代的书法缺少的是什么?就是没有深入地去研究中国书法的经典,以及中国书法的经典大家们。我们环顾一下书法界,无论是自诩为传统的坚守者还是高呼创新的弄潮儿,都在中国书法的经典的研究上下的功夫太少、理解太浅。我想,假如张海主席是基于这样一个现状而有所为的话,那是功莫大焉的,也是清醒的,如果他是想呼唤现代的经典大家的话,则是幼稚的了,更会是“假大空”的。
我们对经典的理解和把握是相当浅层次的,对中国书法经典及大家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更缺少充分的认识,对书法如何继续更是缺少清醒的头脑,很多人都在被一些假象所迷惑着,所谓闻风而动,这是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那么,作为引导的组织者们就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如何鼓励和推动书法的健康发展。当然,这样做很难,因为现在的组织者还没有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我想,我们何不脚步放慢点,就在如何引导对中国书法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上做够文章,岂不更好?李世民推王羲之,不就推出了一个书法的鼎盛时代吗?

刘桂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哲学委员会主任):书法艺术有着精深博大内涵。也可以说在当代已成为一门专业学科艺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现象,当代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这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大课题,然而,书法在古代是书斋雅玩的艺术,而今天他应该可以说已经大胆地走出了书斋,以展览为中心的一种书法现象自然出现了,这时,我们考量的思维领域应该更宽容些,不管怎样去打造经典,怎样推出大家,在每个时代都有一种时代的现象,怎样去定位经典大家呢?赵孟頫曰:“结字因时相传”也。
新的时代,书法自然会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脑的出现也是标记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汉字从手的书写必需要过渡到电脑的操作,此时,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也就自然向更纯,更艺术的平台跨进,研究他的角度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生发性了,这才是自然之道,一个时代则自然会有一个时代的经典与大家。

潘飞兵(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哲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书法艺术现在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从大专院校现象来看,当代的书法,拥有一个坚实的技法与理论根基,还有层出不穷的各种展览与研讨会也几乎把当代书法弄得“轰动”了,群众基础可以说群英会萃,然而书法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历来是生长在较为封闭的文化环境中,自足演进,一旦社会日益开放,当我们的民族文化溶进世界民族大家庭的时候,我们的书法艺术,也成为一种“国萃”,其时更有光辉性,因为他是五千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探密与实践,经无数爱好者的不断推演,自然而然,时代就顺应地出现经典的作品和大家,每个时代都需要大家,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大家。

皮祖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研讨会主持人):研讨会结束,我们去吃饭!

塞言路的湖南书协领导  无能为的湖南文化长官

2008年 11月28日上午,由湖南省书协评论委员会组织与<<艺术中国>>杂志联合召开的“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研讨会”在长沙尚书房举行,会议由湖南省书协评论委员会主任皮祖政主持,副主任江波,秘书长萧体平,委员蒋冰、彭育龙、李哲、倪文华、王祥北、郑伯阳、晏云十位委员现场或书面发言。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文艺生活杂志社社长梁向东,<<艺术中国>>杂志执行主编刘广文、副主编李哲、曾冬代表<<艺术中国>>杂志“争鸣放谈”专栏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钱海源、先锋诗人雪马应邀参加了会议。之后,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哲学委员主任刘桂成、副主任兼秘书长潘飞兵积极参与研讨,从郴州发来了书面发言,整理后,<<艺术中国>>杂志拿出了十个页码刊载了这些内容,并已交付印刷厂印刷,只待装订了.

不料,半途杀出个"程咬金".<<艺术中国>>杂志副主编.诗人刘犁将样刊拿到了"荷风堂",本意是与湖南省书协主席何满宗商谈合作事宜的.之前,何知道<<艺术中国>>杂志有一个栏目在由评论委员会主持,且每期一个话题.于是匆匆翻到.看到主持人语大发雷霆,立马电话评论委员会主任皮祖政说,这个"褒贬不一"是什么意思?如何"褒贬不一"?你们这样做要不得,你也是一个"领导干部"了,不通过省书协,我要以"湖南省书协"的名义通报给"中国书协"和"张海主席",撤掉你这个"评论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又电话湖南省书协副主席刘广文,你这个副主席也别干了云云.刘广文兼着<<艺术中国>>杂志主编的缘故.

   之后,何电话书协主席团成员王宏与湖南省文化厅长周用金.因为王宏挂了个<<艺术中国>>杂志的名誉主编,<<艺术中国>>杂志是文化厅下群艺馆主办的刊物.王宏也电话了周用金,周于是发了一个"短信"给现群艺馆馆长,该馆长又指示负责此刊物者"办好"此事.于是,刊物暂停印,这个讨论稿被撤了下来,此事就这样办好了.故尔,湖南省书协是塞言路的.

其实,湖南省文化厅和湖南省书协两不搭界呀,各有其"四肢",为何纠缠得没有了"自己"呢?一个刊物为外界左右,还不能有正常的学术争鸣能办得下去吗?故尔,湖南省文化厅是无能为的.

还有,素以正直和不阿权贵的钱海源先生为这次研讨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极为慎重,稿子一修再修至十多遍.如果钱海源先生知道此事就这样"黄"了,不知作如何想?

真是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民不与官斗"呀!极有思想和敢做敢为的皮祖政的这个"评论委员会主任"的"领导职务"被撤了吗?欲办好杂志和欲让湖南书法在中国书坛拥有"一席话语权"的刘广文的湖南省书协副主席被撤了吗?

    只要通读研讨会的文字,就会发现其中没有一星半点涉及人身攻击和政治的呀!为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墨如金收集 于 2009-2-20 13:3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0 09:3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