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1|回复: 1

重要的在于强中固本一略论诗教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0 09: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今天,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处在世界风云激荡中崛起的历史关头。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作为民族未来的未成年人素质,引起全民族的深深关注。这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战略的呼唤。中共中央、国务院年初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向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吹响了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场历史性进军的号角。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民族的觉醒和成熟。在这种形势下,中华诗教这一民族精神的瑰宝,又一次凸现在我们的面前。?

    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强中固本。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人们接受诗教,尤其是从小接受诗教,在智力和情感两方面同时受到激发,并进而内化成为人的素质的组成部分和人生道德规范的自律。经过诗教的人生,莫不由强中固本而始。因此,恢复和发扬我国诗教的好传统,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时代的内涵,实是中华民族的千秋要务。?


    一、感悟而启智,感化而燃情—诗教的伟大生命意义?


    诗性思维是原创性的思维活动。它开创人类巨大的智力和情感的空间。一方面,通过直觉的顿悟和想像的开张,使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多种智能从人的内心得到激活和启迪;同时,通过感染和认同,从心灵深处的触动,打开人的情感闸门。感悟而启智,感化而燃情。通过感悟和感化,唤起和激发生存、发现、发展和自由的生命意识。这就是诗和诗教的伟大生命意义。?

    启迪智慧造就人的聪颖,使人茅塞顿开,敏锐地观察和感悟客观事物,诗性原创性思维的激活,就是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历史上许多卓越的诗人,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触类旁通,同时又成为出色的法律、水利、教育方面的专家。古今中外,一些有成就的人的智能结构,不少是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都和诗性原创性思维的开张分不开。杨叔子院士对此形象地说成“科学与人文相融则绿”。相融而积淀为人的质素,这种转化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启迪智慧不仅造就人的聪颖,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从人的心灵深处提升人的道德感悟。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智慧”;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致知”以“穷理”,从而增进道德修养;佛教讲贪欲的根源是“无明”。都强调了道德素养的根基是人生智慧。诗教启迪心智,实是道德建设的固本之举。?

    激发情感无异于从人的灵魂深处拨动心弦,从而打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清焦循在其《毛诗补疏序》中说,诗“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经过诗教的感化,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洁的生活情趣、宽阔的胸襟、悲悯的情怀,以及对一切代表真善美的人间真情的追求。?

    人们都知道,开发人的智力的途径很多,影响人情感的因素也很多,然而,女口果问:什么事物能同时对人的智力和情感起到激活和开发的作用,我们说:是诗教。什么事物在开发人的智力中,由于直觉和想像的昂扬,能全方位地使知识和能力得到激活,得到交融,还是诗教。什么能使人在未成年、尤其是在幼小时,从快乐和激动中,接受智慧和灵性的开发,而且这种开发能够超时空、超强度,甚至如骆驼的“反刍”作用,使“营养”得以长时效地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人的一生,我们说:正是诗教,甚至可以说,最好的是诗教!?


    二、内化为人的素质—诗教的伟大生命效应?


    素质,国民素质,年轻人的素质,未成年人素质,是今天中国人最关心的话题。素质是什么?大抵指事物基本组成部分,即本质的、内在的基本因素。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与基因有关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外在的东西,但经过一定的工作,就可以转化、定格为内在的基本组成部分。智慧和情感,就是可以由外向内转化的,而所谓“一定条件”,诗教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教育实践证明,心灵的震颤,真情的濡染,灵魂的升华,往往是震聋发馈、刻骨铭心、回肠荡气的,它逐渐成为一个人内在品质的积淀。这远不是外在的、表面的、一般灌输所能同日而语的。然而,灌输也可以成为内蕴的第一步。当然要真正实现向内蕴的转化,还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工作。诗教就是促进这种转换的条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激发情感无异于从人的灵魂深处拨动心弦,从而打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清焦循在其《毛诗补疏序》中说,诗“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经过诗教的感化,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洁的生活情趣、宽阔的胸襟、悲悯的情怀,以及对一切代表真善美的人间真情的追求。?

    人们都知道,开发人的智力的途径很多,影响人情感的因素也很多,然而,如果问:什么事物能同时对人的智力和情感起到激活和开发的作用,我们说:是诗教。什么事物在开发人的智力中,由于直觉和想像的昂扬,能全方位地使知识和能力得到激活,得到交融,还是诗教。什么能使人在未成年、尤其是在幼小时,从快乐和激动中,接受智慧和灵性的开发,而且这种开发能够超时空、超强度,甚至如骆驼的“反刍”作用,使“营养”得以长时效地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人的一生,我们说:正是诗教,甚至可以说,最好的是诗教!?

    诗教内化为人的素质,根本原因在于陶情移性,使人的情性得到改善。《尚书·虞书》记舜的一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寒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这既说明乐教就是陶情移性,同时还指出诗和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周礼·大司乐》更进一步指明,乐教是包含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教化。先秦的诗乐陶情理论成为后世诗教的理论支撑。唐代白居易就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感化人心在于动情,情动而性移。情性之向真善美方向转化,就是向提高审美素质、完善人格方向深刻转变。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智慧”;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致知”以“穷理”,从而增进道德修养;佛教讲贪欲的根源是“无明”。都强调了道德素养的根基是人生智慧。诗教启迪心智,实是道德建设的固本之举。??

    审美素质包括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的、艺术的、社会的美的欣赏评价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身精神品格上蕴含的美等等,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精神素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精辟地概括了审美素质与道德人格的密切关系:“教养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9: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教育是使人成为“审美的人”从而升华为“道德的人”的最有效的途径。作为一切艺术之本的诗,更是与审美与生俱来。法国哲人雅克·马利坦在《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中说:“……诗在词语上与美相互平等和同一,因此除了在美中它就不能生存……诗恋美,美恋诗。”中华诗教早期与乐教不可分离,显示了我国诗教先天的审美品格。孔子的“兴、观、群、怨”和“温柔敦厚”说是儒家诗教的功能和效果尺度,实质上都可归结为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我国的诗教美育也因此而得以传承两千多年,在培育各个历史时期的道德人格,形成并内化高层次、综合性的精神素质方面起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内涵极为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古往今来中国人积累培育起来的精神素质的无尽宝藏。?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民族的基本素质和共同品格,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之所本。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极好的概括。中华诗歌三千年来对民族精神精要而形象、激情而理性的诠释,灿若星辰。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如果说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篇是他至情至性的典型表达,那么,“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名句,就可视为他爱国忧民的内心独白。此类诗篇还有如陈子龙在《元兵浮至合沙,诗寄仲子》所说:“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精忠报国,感人至深。陶渊明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是一种伟大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韩愈在“左迁”中仍然不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苏武在《骨肉缘枝叶》中的“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则表现了胸襟博大、贵和尚中的中华精神的伟大传统。鲍照的《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形象不过地表明了人品的正道直行和高风亮节。这些,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歌中,无论如何举例都只能涉及沧海一粟。这里只想说明,中华诗歌作为中华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独特而有效的载体。今天,内化民族精神,使之对未成年人植入筋骨,溶入血脉,注入灵魂,在回归精神家园中,响应民族发展战略的呼唤,答好时代的问卷,实在可称为强中固本之举,也是当代中华诗教在与时俱进中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三、道德自律—诗教的伟大生命精神?


    诗教潜移然化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养成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爱心习惯,从而在审美活动中将这些善良和美好的情感还赋予对象,促成道德情感的升华。这个高尚情感的内化过程是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动力机制。?

    我国诗教和乐教注重情感教育,强调通过陶冶情感,激活理性,规范行为,产生道德自制。《礼记·乐记》指出:“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即说,诗乐发自内心,也通过内心而起作用,陶情内化,从而使道德自律。而单纯的道德规范即理性本身,不存在主动性,只是一种外在的制约,是道德他律。也就是说诗乐之教使伦理内化,心理合一。不是强加,而是感化。《乐记》进而指出的“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意即:君子应拒绝邪恶事物的诱惑,使感情返回正道而与美好的志向相谐和。以一切善的事物为榜样,成就自身的美好德行。宋朱熹正是据此引申出诗之所以为教的理由。他在《诗集传序》中指出《诗经》是经过孔子“反情以和其志”的选择,达到“思无邪”的标准,从而阐明了《诗经》具有教化作用的根本原因。?

    自律,是指理性加激情而达到道德情感的升华。觉悟蕴入品德,人生的追求建立在道德准绳基础上的自我价值取向,较之单纯的被要求、被约束,其效应自不可同日而语。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上无数历史篇章,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坚守节操,廉洁奉公,革故鼎新,一诺千金……,没有一个不是在深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上积淀成高风亮节而达到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以及长期积累的中华诗教,既是净化人的灵魂的清洁剂,又是冶炼人的高尚情操的催化剂。它是众多精神元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助于道德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内化因素。?

    所幸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座以民族先进文化的精粹一中华诗歌为重要载体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宝藏。自屈原高吟“虽九死而无悔”、“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而后,爱国忧民便成为中华诗歌的主旋律。早在春秋时就流传的《楚人诵子文歌》:“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延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成为历来士子宫宦砥砺廉隅、勤政守法的座右铭。《诗经·大雅·燕民》唱出了礼义即美德的颂歌:“天生燕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郑凡·羔裘》赞美生死不渝的诚信直道之人:“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高歌的忠信死节之士一直是君子修身的楷模。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到白居易的“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欲与元九卜邻,先有是赠》),中华诗歌中的嘤鸣友声不绝于耳。“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是李商隐对古代齐家治国的经验总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黾虽寿》)是曹操唱响的生命不止、自强不息的赞歌。“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题〈红楼梦〉诗》)是曹雪芹苦心孤诣的敬业咏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咏》),据说是于谦十三岁时就失志奉献的人生誓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论述中强调指出:“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一个时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上这次专门针对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而提出的“若干意见”,形成一整套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在这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处在基础建设的地位。这是由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诗教,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又处在一个战略的和基础的地位。这就是强中固本。本固则枝荣。?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和中华诗词群众组织的诗人们,共同强化了校园里的诗教活动。积以时日己硕果累累。他们惊喜地发现,诗教已经不同程度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诗教强化了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相反,品学兼优的孩子多起来了。事实说明,诗教正是未成年人教育事业的返本开新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7 01:5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