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09|回复: 2

[选刊] 屈原和他的楚辞(孙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1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孙侃 


[孙侃, 浙江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去年应浙江少儿出版社之邀,参加一套丛书的编写,我负责《屈原》的写作。今天有幸和大家交流屈原的生平和楚辞,与写这本书有关。实际上,屈原生活年代离现在有两千三四百年,有关屈原生平的东西留下来很少,很难寻查。所以把屈原的生平重新梳理一遍非常困难。好在楚辞影响很大,屈原的很多资料都是从屈原的楚辞中寻找来的。可以说,屈原和楚辞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今天的题目就叫《屈原和他的楚辞》。

  有关屈原的文艺作品很多,郭沫若写过一个戏剧《屈原》,香港拍过电影《屈原》,20多年前风靡内地,也是当时国内从境外引进的早期片子,轰动一时。这些文学作品中对于屈原的叙述,与他的实际生平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53年,楚宣王17年。楚国的范围是从长江三峡以下,长江中下游的这块平原为主,当时中国的南方,现在的两广一带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尚有距离,没有融合在一体。楚国主要的活动的范围最早是在现在的湖北、湖南、安徽的部分、江西这一带,包括现在的浙江也是楚国的,现在的上海、江苏直到东海都是楚国的领地。楚国的范围是非常广,楚国的始祖是高阳氏,是皇帝的孙子。由于当时混战,高阳氏的子孙一步步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移动,逐渐从湖南进入湖北,建立了楚国。屈原的祖先曾经在部落里担任重要职位,他所在的家族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家族,屈姓是楚国的三大家族之一。《离骚》里面有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就非常清楚地表明屈姓家族与高阳氏的关系。屈原的爷爷和曾祖父这几辈,仍在楚国的宫廷当中担任重要职务。但到了屈原父亲这一代已经落寞,屈原的父亲当时已经离开了宫廷,在湖北的秭归,即现在的长江三峡水库里面的一个小县城生存,所以屈原是出生地是秭归。屈原出生以后,父亲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少年时期的屈原主要是靠父亲口头传授诗文, 主要是靠父亲教育他。秭归又是相对贫穷的地方,屈原目睹连年战乱导致百姓生活非常贫苦,民不聊生。按照屈原的《离骚》或者是其他楚辞作品分析,屈原20岁以前就在秭归附近生活。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思想形成,包括他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响。屈原20岁的时候,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橘颂》。这首诗手法上比较单纯,比较好懂,也比较明确,无非就是橘子树象征他的品格,比如其中一句“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是说他要像桔树一样树根扎在地下,不会随便移动,心胸宽广而没有卑劣的私欲,保持着优良的品格而决不甘于流俗。表明他青年时期的志向,像他的决心书。屈原的一生确实履行了他的这些诺言,所以这首《橘颂》对于屈原的创作思想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橘颂》写后不久,屈原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打来打去,需要很多谋略家。当时屈原的愿望也就是做一名出色的谋略家。屈原确实有非常扎实的功夫,非常努力,他的父亲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所有的这些因素让他在这一带有了名气。20岁那年,他竟然荣幸地被宫廷招进了宫里,担任王太子熊槐的老师,陪太子读书,这是很不可思议的。究竟是谁发现他的才能的,是怎么样找到他,谁举荐的,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没有定论。但是一个20岁的人当了皇太子的老师,哪怕是所谓的陪读,也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因为皇太子和他的年龄差不多。这一事件大大改变了屈原的人生,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已经改变,且与他的志向开始接近。屈原担任王太子的老师长达5年。熊槐在王子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王太子是要接替王位的。果然,5年以后熊槐接替王位,就是楚怀王。假如屈原没有陪熊槐读书的经历,他与怀王就不可能如此接近,在政治上更不可能有任何作为。这5年中,屈原与王太子的关系非常好,怀王当政以后屈原的命运就改变了。而屈原政治上的高峰的到来,也就是在熊槐登基以后。

  屈原年轻时最大的志向并不是要成为一个文学家,屈原最大的愿望还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把楚国变成天下最强的国家,然后把秦国吃掉,统一天下。王太子熊槐登基之后,屈原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当时的屈原,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意思是说,在宫廷里面,屈原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皇帝的号令都是由屈原传递的,对外则是接待宾客,由屈原来对付各个诸侯。“王甚任之”是指熊槐非常信任他,此时的屈原达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高峰。当时,屈原担任了楚国左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屈原的自我感觉也达到了顶峰。一个有抱负的人得到了这么一个机会,必定是热血沸腾。当了左徒之后的屈原依然听从楚怀王的意见,依然四处征战。但屈原发现,连年征战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国家越来越动荡,民不聊生,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屈原由此便想到了如何振兴国家。从这一点上来看,虽然屈原的政治思想仍然不成熟,但在这一点,屈原还是正确的。

  当时有一块土地,即商於之地,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盆地这一带,曾经是秦国的,后来又落到楚国手里,于是两国又为了它打起来,楚国被打得非常惨。商於之地被秦国吞掉之后,屈原深感楚国的国力开始衰弱,便提出了变法。与商鞅相比,屈原的变法在历史地位和内容、方法上是不一样的。商鞅变法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因为它有很好的效果,而屈原达不到这一点。但屈原也有一些明确的变法主张,并得到了楚怀王的高度肯定,楚怀王甚至已经准备把屈原的变法主张推出来。但就在这个时候,屈原的变法遭到了宫廷内部的抵制。究竟是谁带头反对,说法很多,在这里我所采用的一个说法是邵滑。邵滑此人也是宫廷里的重臣,当时担任上官大夫。他开始与屈原争权夺势,因为他认定,变法的主张由谁提出,整个国家就会掌握在谁的手里。

  屈原的变法主张有五条:第一是尊重国王。国王是在这个国家里是至高无上的,不允许有人挑战国王的的权威。当时的屈原与楚怀王有极好的关系,国王的号令由屈原来参与,所以尊重国王实际上对屈原是有利的。第二是推行法制。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政策。第三是开放言论。言论开放了,可以让更多的人自由地发表意见。第四是富国强兵。用发展经济的形式来强兵,这是屈原重要的主张。第五是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屈原的这五条东西遭到了宫廷贵族的强烈反对。当时楚国内部有一帮人是抗秦的,主张抵抗,还有一些贵族却是主张亲秦的,即要求与秦国相处得友好一点,以维持目前的局面。亲秦派不想统一中国,只要让楚国生存下去就行,当然这种观点是与亲秦派企图保护自身利益有关。主张抗秦的屈原推出这套主张,尤其强调联齐抗秦,理所当然遭到了亲秦派的反对。加上宫廷内部的关系非常复杂,谁都希望和楚怀王亲密,让自己的主张得到楚怀王接受,通过楚怀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屈原的明显冒尖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屈原本身的个性中有很多缺陷,他是个心高气傲,个性特强的人。他不容忍任何人有错误,一有错误他就受不了。他有这么一种心态,非常固执也非常坚定,同时也容不得对方对他发起任何形式的攻击。历史上还传说屈原有非常严重的洁癖,非常爱干净,干净到疯狂的程度。绝不容忍对方的个性,在宫廷里是会受到排挤和打击的,何况他和楚怀王关系又这么好,而且他又不懂如何摆平人际关系。

  上官大夫邵滑非常希望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但当时的楚怀王却把变法的任务交给了屈原,“造为宪令”,宪法让屈原起草。当这个草稿还没有定下来的时候,邵滑发现了屈原的草稿,便扑过去,想把它夺过来。屈原没有同意,不给他。上官大夫邵滑就向楚怀王造谣,说你让他制订这个法令,结果现在的屈原每当有一个号令出来,就在公众面前吹嘘,说“国王少不了我,没有我的话这个国家就不行了,没有我什么事都干不成”。在所有记载中,楚怀王都被描绘成彪悍异常,具有明显的北方人特点,同时又很容易听信对方的谗言。听了邵滑的谗言之后,他的耳朵软了,开始疏远屈原,可以想象,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依靠,变法主张因此也泡汤了。尽管他没有象商鞅那样最后遭受了五马分尸之刑,但屈原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了。

  楚怀王听信谗言后,不仅仅把屈原的变法主张毁掉,最麻烦的是把屈原贬职了,屈原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把内心的痛苦倾注在了他的作品当中。他曾写下一首《惜往日》,叙写了自己怀念以前与怀王关系亲近的时候,那是一段值得珍惜的日子,可惜现在没有了:“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意思是说,可惜啊,当时因为君王的信任,我接受了君王的号令,想让时政变得更加清明。我继承了先王的功业来引导百姓,并让以前模糊的法令严明起来。但想不到的,后来“心纯厖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意思是说,因为我的心是非常纯洁的,而且从来都不谋私利,却遭到谗人的嫉妒,“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意思是说,国王用怒吼来对待我,应先把事情搞清楚。不久,怀王下令免去了屈原的左徒之职,任命为三闾大夫,主要是管理宗教事务。屈原还分管教育工作,说起来楚怀王是让屈原发挥所长,楚国屈、昭、景这三大家族后代的教育任务交给屈原负责。显然,负责宗教和教育的屈原,其地位与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屈原担任了三闾大夫之后就离开了宫廷,来到了鄢陵,其地址约莫是在现今的湖北省宜城一带,离都城郢都大概有100多里路。事实上,当时的屈原是被逐出了宫廷。尽管有职务,但与权力中心已经存在了距离。屈原开始遍访民众,在楚国的大地上活动,还四处寻找祖宗的踪迹和历史留下的东西,且写了著名的《离骚》。“离”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分、分离、离开,“骚”则是一种文体。从这个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是屈原离开宫廷以后的作品,不过这个题目有可能是后人加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离开宫廷之后,楚国遭受了最大的敌人秦国的骚扰。秦国的力量非常强大,秦国人的个性又非常强硬凶狠,秦国又经历了商鞅变法,经济实力非常强。与所有诸侯国一样,秦国的目的也是要吞并天下,楚国也是它攻击的对象。对于秦国,楚国的态度经常变来变去。有时,楚国向秦国送去金银财宝,两国因此交好,结成了兄弟一样的关系,出现短暂的平静,但是过了不久又打得要死要活,过了不久又开始结盟。但可以说,在与楚国变幻不定的关系中,秦国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屈原离开宫廷以后,楚国的形势更加尴尬。当然我不是说屈原是楚国的大功臣,是顶顶要紧的。屈原毕竟只是一名文臣而已,可屈原离开以后,楚怀王对国家治理得是越来越糟糕,秦国也越来越嚣张,一步步向楚国紧逼。这让楚怀王一筹莫展。楚怀王明白,想跟秦国单独对抗是危险的,必须联合它国,便想与齐国联盟。可以说是他吸收了“合纵”之术。可此时的楚国刚与齐国打了一仗,互相之间有矛盾,在这个情况下让谁去与齐国讲和呢,楚怀王便想到了屈原,屈原就这样被召回宫廷,接受了任务。屈原非常兴奋,认为一旦受到楚怀王赏识,他的政治命运又会改变。他是带着满腔希望而且全力以赴地出使齐国的。可是,正当屈原到了齐国,向齐宣王游说时,楚怀王的主意竟然又改变了,准备吸收“连横”之术。他接受了别人的说法,派出一名叫宋遗的勇士,来到齐国,当面辱骂齐宣王,其目的是为了讨好秦国。齐宣王刚想与楚国修好,遭受了辱骂,自然非常愤怒,你楚国正好有一个使者在我这儿呢,索性扣下来吧。就这样,屈原就被扣在了齐国,并在齐国度过了大半年的时间。

  被扣在齐国期间,屈原写下了楚辞《抽丝》,表达了他对楚国强烈的思念。“抽丝”的意思是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像蚕丝一样,丝丝缕缕地抽不完。自己实在想回家,但因为楚怀王的随心所欲导致自己被扣在了异乡。

  究竟是谁让楚怀王改变主意,派宋遗去骂齐宣王的呢?这个人就是张仪。原来,张仪发现楚国这边气候好、树木葱郁,粮食满仓,民众富裕,加之又建造了非常豪华的宫廷,张仪想,无论如何要帮秦国把这块土地吃过去。张仪的第一步是挑拨离间。事实上,张仪此行是有备而来。他出发之前首先辞了秦国客卿一职,以骗取楚怀王的信任。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灭了齐国,这天下就是楚国和秦国的,那还能怕谁呢?楚怀王耳朵一软,便就派宋遗去骂,表示对秦国友好。

  为了让楚怀王上当,张仪还跟楚怀王说,假如您同意和秦国联盟,我可以设法把商於之地还给您。楚怀王一听,这600里土地能如此轻易地拿回来,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要放过呢?要知道从秦国手里拿回土地是非常难的。然而,楚国与齐国断交之后,怀王派使者去秦国接受土地,对方竟说这个土地没这么大,而只有6里。楚怀王闻之大怒,立即出兵与秦国大打一仗,结果楚军阵亡8万人!

  楚国与秦国重新闹僵之后,齐宣王也知道了楚国上了秦国的当,使把屈原放回来了。屈原回到楚国以后,因出使齐国有功,楚怀王对他的信任度有所增加。不久后,楚怀王再次派屈原出使齐国,跟齐国合作对付秦国。

  屈原第二次出使齐国时,秦国竟然又派了张仪来到楚国,因为秦国不愿意让楚齐两国结盟,必须想方设法拆散它们。张仪听说楚怀王想惩罚他,自告奋勇再次出使楚国。当时楚怀王身边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上官大夫靳尚,另一个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张仪一到楚国,果然马上被楚怀王关了起来。张仪施计,重金贿赂了靳尚和郑袖,靳尚和郑袖纠缠着楚怀王,替张仪说话,张仪就又被放了出来,昏庸的楚怀王竟还用了隆重的礼节来招待张仪,同意与秦国和好。当屈原知道张仪又在楚怀王面前活动时,非常紧张。他赶紧从齐国回来,想告诉楚怀王,马上把张仪杀掉,否则这个国家就要灭亡。正巧此时,张仪刚刚离开楚国王宫。屈原对楚怀王讲,你不杀死张仪,以后你就要死在张仪手里。楚怀王一听,耳朵一软,便又觉得杀死张仪是对的,便派兵去追杀,但这时的张仪已经走出了楚国的国境。屈原叹道,此人留在世上,后患无穷!

  但是这样一来,郑袖和靳尚又开始折磨屈原。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把屈原杀死的话,他们以后要麻烦了。在郑袖和靳尚等人不停的谗言下,楚怀王又对屈原不信任。因为谗言特别恶毒,罗织了屈原的很多罪名,因此这次后果更加严重,把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即现在的湖北省北部地区。屈原本身的性格是容不得对方的污点,也容不得对方对自己有半点攻击。屈原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第一个自杀的人,这与他的个性直接有关。被流放之后陷于痛苦的屈原又写了楚辞,主要作品有《悲回风》等。

  在屈原流放期间,楚国又遇上了很大的麻烦。楚国与齐国结盟后不久,又要反过来与秦国结盟,过了一阵子,却又与秦国作战。当时的秦昭王想,不把楚国吞掉,这事就没完没了,便想如何先把楚怀王弄死。秦昭王设下计谋,传递给楚怀王一个信息,说他非常诚恳地想与楚国结盟,提议请怀王过来,一起在武关签订盟约,从此永远友好。楚怀王一听觉得很好,就想去。当时有大臣提醒,说秦国怀有虎狼之心。可怀王的儿子子兰居然说,你怎么不去,敢不去讨秦国的欢心么?楚怀王听了,带了一帮人毫不犹豫地到武关去了。到了武关,秦昭王竟对楚怀王说,如果你不把楚国巫、黔两地割给秦国,就不要回去了。楚怀王气坏了,失声大骂。就这样,怀王被囚禁在秦国。楚怀王已被囚禁,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毕竟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国王。有人认为此人应该是子兰,但当时可是子兰动员他的父亲去秦国的,灾祸的发生与他有关,怎么可以让他管理国家呢?很多人包括屈原在内都反对,他们说,如果这个人当国王,楚国肯定灭亡。结果,正被齐国囚禁着的另外一个太子子横,被楚国通过外交途径弄回来,把他推为国王,成了楚怀王的继位者----顷襄王。被囚禁的楚怀王当然一心想逃出来,有一次找机会从墙里跳出来,逃到了国境边上,却又被秦国的军队抓回,关进了牢房,直到他病死在秦国。楚怀王之死对屈原是个非常大的打击。顷襄王掌管了国家以后,楚国继续走下坡路,屈原的处境也更加糟了,被彻底排斥在外面,没有任何希望重返政坛。

  楚怀王死后,屈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招魂》,就是让楚怀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这个“魂”就是楚怀王的魂,也就是屈原的魂,屈原自己心理上的依靠,他知道楚怀王死了以后他自己没有了靠山,眼下掌权的子横、子兰等人对他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屈原只能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归来,但老年屈原的愿望已不可能被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0: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顷襄王执政阶段,楚国慢慢衰落,国土渐渐缩小,实力愈发微弱。这个时期的屈原又创作很多著名的楚辞作品,如《国殇》,主要是哀悼楚国士兵战死。当时的楚国非常惨,每次与秦国作战,都要死很多人,战死者众多显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想象,这个时期的屈原与楚顷襄王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在楚顷襄王的眼里,屈原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是一个老朽,这个老朽经常挑刺、挑拨,难以相处。就这样,楚顷襄王听取了子兰的意见,索性再次将屈原流放。这回是流放到洞庭湖。流放期间,屈原又写下了著名的《涉江》,这个江有可能是长江,也有可能是洞庭湖的支流湘江、沅水等。这个时期屈原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香草美人的形象,并大加赞颂它的高贵品格。这个香草美人有时是楚怀王的化身,有时则是屈原本人。事实上,这时屈原的作品除了表达渴望,就是发泄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愤怒,翻来覆去就是这些东西。他要让人家重视他,要让人家发挥他应有的才能,《涉江》也好,别的什么作品也好,都是这个主题。屈原还写了另外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在屈原所有的作品中是十分独特的,其主题是对天发问,它就是《天问》,就是对上天发问。为什么要发问?据说当时屈原来到南洞庭,拜谒了先王的宗庙。他深深地感觉祖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可超越,而现在的国王又是这么的昏庸!所以他觉得应该问问老天,楚国究竟因何落到了这般田地。《天问》这首楚辞里有很多对上天发出的质问,包括对自然、社会、人文、地理的质问,但要说这些质问意味着屈原掌握了唯物主义,这是很荒唐的。他只是要知道列祖列宗留下来的东西为什么被后人糟踏成这样,如今应该怎么办,他要上天给一个答复。比如有一段:“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意思就是说上天是公正的,他让地上的君王登上国君之位时,是拿什么东西来告诫他的?但是现在这些受命为王的人没有达到上天的旨意,应该如何取代他们?接着的那一句,“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意思是说逼近黄昏的时候,天上雷电轰闪。但只要你堂堂正正,即使你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也用不着担心被雷电打死。但如果你没有最起码做人的底线的话,即使求了上天又有何用?屈原此句的意思,就是让上天来处置那些昏庸的人。这当中也隐含着他自己的一些情绪和思想。说到底,这无非是他目睹并感受了列祖列宗辉煌业绩之后产生的一番感慨。

  楚顷襄王21年,秦国派出一名非常厉害的大将,名叫白起,率领一支最精锐的部队,从秦国出发打杀过来,打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攻占都城之后,白起首先烧了宗庙,祖宗的庙是一国民众所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象征着某种精神。宗庙烧毁之后楚人的精神就开始垮掉了。郢都陷落之后,楚国的都城就迁到了现今河南省的淮阳县附近,史称“陈城”的地方。可以想象,听到郢都被毁,屈原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楚顷襄王22年,白起率兵继续往南推进,到了现在的长沙附近。长沙离湘江一带已经很近,屈原就流放在湘江边上。郢都已经陷落,半个楚国完蛋了,这个时候的他精神已经垮掉。疯掉了的屈原披头散发,衣衫褴缕,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词,在汨罗江边走来走去。他写下了他的最后一首楚辞就是《怀沙》,意思就是抱着石头,石头是由沙子组成的嘛。屈原怀抱着巨石跳进了汨罗江。

  屈原自沉之前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即屈原临死前与渔夫的一段对话。屈原在汨罗江念念有词,诵读他刚刚写好的楚辞。渔夫惊讶地认出来这个衣衫褴缕,面目污秽的人居然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他们之间出现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渔夫问屈原,整个世界都已经浑浊一片,您何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这么多人都在犯糊涂,您何不吃下他们的酒糟、喝掉剩下的淡酒,同样醉生梦死?您为什么要死死地怀藏着美玉般的品格,而让自己遭受被赶出宫廷、放逐在乡野的结局呢?屈原说,我也听说过,刚刚洗过头的人在戴帽子前,总要把帽子上的灰尘掸掉;刚刚洗过澡的人,在穿衣服之前,总也必须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掉。一个高尚品格的人,怎么可能容忍自己高贵的人格,遭受对方的任何污秽呢?我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鱼腹,也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尘土和污秽的肆意侵袭!

  屈原投水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现在的端午节,所以端午节的来历一向来被认定为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此事传开之后,楚人极为触动,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让屈原尸体不被鱼吃掉,就做了大量的三角形粽子投入水里,让鱼儿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另外,还拚命划龙舟,以此追赶屈原的灵魂,让屈原的魂灵重新回来。按民间传说,赛龙舟、吃粽子都是与屈原投水有关。直到现在,端午节依然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

  据说屈原投水之后,捞上来已经没有头了,头已被鱼吃掉,当地的百姓以及屈原的姐姐媭就用金子做了一个屈原的头,把金子的头和他的身体连在一起埋葬。由于当时秦国的军队即将占领这块土地,为了不让秦兵把屈原的遗体挖出来,他们又在汨罗江畔的烈女岭,堆了12个一模一样的坟墓,这里面只有一个是真的,11个是假的,只是为了迷惑秦国军队。当然,这些所有的传说都有待于考证的。

  在屈原投江之后,楚国又存在了好几年。楚顷襄王27年的时候,楚国又讨秦国的欢心结成了联盟。楚顷襄王当政36年之后去世,由其太子继位,他便是楚考烈王。考烈王执政25年后,又由他的儿子继位,他便是楚幽王。楚幽王只当了10年国王就病逝了,由他的同母弟弟继位,即楚哀王。楚哀王上任才两个月,其堂兄负刍就搞了政变,楚哀王被杀死,负刍自己当了国王。公元前223年,也就是屈原投江之后45年,秦国大军再次压境,楚国终被秦国所灭。秦国灭了楚国两年后,统一了中国。可是,秦国这个庞大国家只存在了15年,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这时距屈原投江72年。推翻秦朝的起义军领袖是刘邦和项羽,他们都是楚国人。可以说,这历史又翻过去了,也可以说楚人的后代又把秦国灭亡了。“亡秦必楚”此话真的得到了验证。

  现在我简单地讲一讲楚辞。战国时期除了各种各样政论和史实记载外,诗和辞是比较主要的文学作品,楚辞即是其中之一。楚辞这一文体是屈原创造并完善的,可惜他去世之后,后面的人,如宋玉等都写过楚辞,都模仿过屈原,但没有一个超过他的。优越那时候很多人对神秘的世界搞不清楚,巫术便成为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民众中间巫术流行,巫医巫术当道。楚辞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了当时的歌谣,再结合了所流行的巫术。不过屈原的伟大之处,就是把这些神神怪怪的东西化成纯粹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大多写他自己的内心情绪,但他能够把这些文字的东西弄得非常优美动人,非常容易歌吟,只有屈原才能把它写到这个程度。另外,由于楚辞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巫术,来自歌谣,所以容易朗诵,韵律非常优美,读起来非常好听,里面还有很多传说、很多典故,令人充满想象力,这些都是楚辞的特点。

  我前面提到了很多屈原的作品,包括《橘颂》、《怀沙》、《抽思》、《天问》、《离骚》,实际上,据考证,屈原的作品并不太多,加起来或许只有几万字,但这几万字都是精品。迄今能够确认是屈原写的作品,主要是以下几篇:《离骚》肯定是屈原写的,没有《离骚》就没有屈原。还有他当时分管宗教,写过《九歌》,用于祭祀,一共有11篇,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还有一篇是《天问》,还有反映他生活经历和情绪的《九章》,一共是九篇,即《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此外还有《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还有《招魂》、《惜诵》等可能是屈原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中,有的极可能不是他写的,如《渔父》。《渔父》写的是他临死前与渔夫的对话,读起来很像小说。对话完了,屈原也就投水了,再怎么写《渔夫》?很可能是后人为他记载的,或者是后人杜撰的。

  楚辞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如果没有楚辞,后世的很多文体和作品就无法出来。所以后代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非常高,而他的政治成绩远远不如他的文学成绩。谈起屈原,首先应称他为文学家。

  可以这样说,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以来的最重要作品。《诗经》以后就是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就是《离骚》,它的地位可想而知。楚辞里面很多句子直到现在都很有名,好多经典名句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说我要保持清白直至为正义而死,这是先祖和前辈所看重并赞许的行为;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思是说,我长久地叹息并擦拭眼泪,为民众百姓如此艰难的生活而深感悲哀;又如“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以及《渔夫》里的“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说我宁愿投入这江里,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俗世中那尘土和污秽的肆意侵袭。当然,在楚辞所有的名句中,最最有名的还是这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说路途非常漫长,非常遥远,我将不停地四处行走,而求索真理!

  由于屈原和楚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特别是关于屈原生平的考证是非常非常麻烦的。去年我应出版社之邀写了一本《屈原》,本来想写得完整一点,结果成了一本比较深奥的东西。出版社认为还是通俗点为好,否则就没法看明白。这也说明屈原以及楚辞是非常深奥的,无法让我们在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的讲座里解决所有问题。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0 16:0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