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0|回复: 0

乱世第一枭雄--曹操(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7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之: 乱世第一枭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靠养父的地位,入仕当官,在灵帝时,升至太尉。所以曹操出身于靠宦官起家的官僚家庭。

  曹操20岁时初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到任后,就有不凡之举。他叫人造了十余根五色棒,悬于衙门左右,有犯令者,皆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大宦官
蹇硕的叔父无视禁令,仗势夜行,曹操即将其棒杀。此事在京城引起轰动,连大官显贵也因此有所收敛,不敢冒犯。不过这时的曹操,毕竟位低权小,最后被人家以“推荐”的名义,从京师挤走。不久,曹操又入征为议郎,当了参议一类的冗官。在此期间,曹操上书,为灵帝初年被杀害的朝臣窦武、陈蕃申辩,矛头直指专横的宦官,抨击了腐败的朝政。后来,他又上书揭露朝廷三公之官受贿乱政之事。可是皇帝对此或无动于衷,或虽有过问,也未做处置,朝政却日益败坏。这使曹操大为失望,也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从此就不再搞上书献言之类冒险而又无效之举了。

  曹操的真正发迹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急忙调集大军镇压。曹操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被命为骑都尉,在颍川大打出手。以镇压起义有功,升迁济南相(相当于郡太守)。后来灵帝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当了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成为皇帝核心武装的将校之一。

  为时不久,灵帝死,少帝即位,何太后临朝,东汉长期存在的宦官外戚之争这时又尖锐起来,政局更加混乱。这时割据凉州的军阀董卓趁乱带兵入京,以武力废少帝,立献帝,自封相国,把持朝政,并纵兵洗劫洛阳。

  曹操亲历变乱,目睹董卓之害,十分不满,他拒绝了董卓的封官诱惑,改换姓名,逃出洛阳,东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散家财,招兵将,积极参加了当时关东各地军阀联合反董的斗争。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曹操独自引兵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与董军作战,因力量单薄,兵败负伤。不久,董卓自行撤离洛阳,挟汉献帝退入长安。讨董联军也随之散伙,各奔东西,抢占地盘去了。

  献帝初平二年,曹操因镇压河北农民军,被袁绍举为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取得了一个地盘。接着第二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今山东金乡东北),刺史刘岱战败被杀,兖州官员忙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用残酷手段,逼降黄巾军30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曹操从中挑选精壮者组成“青州兵”。曹操既据有兖州,又有一支可观的武装,遂大施智谋,与群雄角逐。

  曹操很讲究策略。起初,他拉拢北方最大军阀袁绍,避免与之过早交锋,腾出手先击其他较弱的势力。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东逃洛阳,曹操立即接受谋士荀彧的建议,在其他军阀还在权衡利害迟疑观望的时候,迅速抢先把献帝迎到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并定都于此。曹操受封大将军,掌握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因怕迎奉汉献帝会激怒袁绍,曹操又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自降为司空,对袁绍仍持低姿态。

  政治上的得势,使曹操更加雄心勃勃,立志翦灭群雄,平定天下。建安二年,曹操进攻继袁术之后盘踞南阳的张绣,次年收降之。在这同时,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先与占据徐州的吕布暂时和解,挑动吕布与袁术互攻,削弱双方力量。吕布上当,终于在建安三年被曹操消灭。曹操接着回过头来收拾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曹、袁双方对峙于官渡。关键时刻,袁绍谋士夜投曹营告诉曹操,袁绍辎重军粮,屯在官渡东北面的乌巢,如能派兵偷袭,袁军必败。曹操选精兵5000,扮装袁军,急奔乌巢;同时加强官渡防守。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只派少许人马增援,自己却在官渡摆开阵势,正面急攻曹军大营。曹军早已作了防备,袁军久攻不下,延误了军机,结果乌巢被袭,粮草被烧。消息传来,官渡的袁军军心动摇,大将张郃、高览临阵降曹。曹军趁势全面反击,追歼袁军主力8万余人,袁绍狼狈北逃。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打败了劲敌,为统一北方扫清了障碍。

  袁绍败回河北,不久病亡。此后不数年,曹操即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后来又大败东北乌丸(少数民族)统治者,平定关中,进入陇右,完全统一了北方。

  曹操不仅是位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在军事上的胜利,与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措置得当是分不开的。曹操在治国方面的措施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兴屯田。这是曹操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措施。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粮食奇缺,人民不死即逃,军队给养枯竭,许多军阀军队因缺粮而不打自散,曹操的士兵甚至吃人肉干度日。曹操总结了秦汉的历史经验,认为只有学习汉武帝,进行屯田,才能解决粮草问题。当时北方有大片荒田,曹操又从黄巾军手里接收了上百万的劳动人口和大量牛畜、农具,这使他有条件大兴屯田。就这样,在迎奉献帝定都许昌后,曹操接受枣、韩浩等人的建议,先在许昌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于是广置屯田官员,把屯田向州郡边境推广开来,使更多的士兵和逃散人口回到土地,生产粮食,结果收获更多,既解决了军粮问题,也安定了社会。

  二是惟才是举。曹操很注意招纳、使用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的许多大将就是从士兵中、俘虏中发现提拔的,这些人能征善战,为曹操卖力。对于文人谋士,曹操也能够以礼相待,量才使用,他的重要谋士如荀彧、荀攸、郭嘉等都是慕名而来的。特别是郭嘉,年纪很轻,出身贫寒,曹操发现他很有才能,就委以重任,成为自己随身的大谋士。到了后期,曹操求贤愈切,曾三次下令求贤。说只要有“治国用兵之道”,即使有严重缺点的人,都应提拔重用,基本方针是“惟才是举”。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重视贤能,但只有曹操能够明确提出“惟才是举”的方针,故他得才最多。

  三是抑制豪强。这一点在击败袁绍进入河北之后贯彻最坚决,因这里的豪强地主特别嚣张,曹操遂“重豪强兼并之法”,给予打击,结果“百姓喜悦”,巩固了自己在新统治区的地位。

  曹操也善于玩弄权术,如他在执法方面,一般也注意赏功罚罪,不过也有限度。一次行军,他的坐骑踩坏麦子,按法当斩,他煞有介事地叫来军吏议罪,军吏当然不敢议他死罪,说尊者不宜加刑,曹操却又装出高姿态,自认有罪,抽刀割发,以示依法惩处了。

  平定北方,是曹操事业发展的顶点,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雄心是乘胜进军南方,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先指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时值荆州牧刘表病死,继位的次子刘琮出降曹操。当时替刘表镇守北面的刘备也被曹军击溃。

  曹操轻易取得荆州,产生了轻敌情绪。他写信给孙权,扬言将率80万大军与他决战江东。这时的曹操根本没把刘备放在眼里,也大大低估了孙权的实力。其实当时刘备尚有2万多人马,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谋臣战将辅佐,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孙权是江东大族,从他父亲孙坚、兄孙策时,就据有江东,精心经营,基础稳固。孙权本人雄才大略,承父兄之业,继续积聚力量。他很注意搜罗人才,发展经济,实力相当雄厚。曹操既打击刘备,又恫吓孙权,兵逼江东,结果孙、刘双方在面临共同敌人的威胁下,经诸葛亮等人的奔走串联,结成反曹联盟。孙权派周瑜、程普率军3万西上,与刘备军队会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与曹军相遇对峙,双方初次交锋,曹军不利,退北岸,孙、刘守南岸。从兵力数量上讲,曹操实际兵力有二三十万,居绝对优势。但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又不服水土,生病的很多,战斗力和士气都受到严重影响。还有,如诸葛亮所料,曹军不习南方水性,怕风浪颠簸。为了克服这点,曹操命令把战船用铁索拴连成一片,以减少船身摇动,曹操自感满意,而此举却为他招来大祸。

  原来吴将黄盖已从曹操的铁索连船找到了大败曹军的关键,即用火攻。周瑜根据黄盖的意见,派兵驾船数十艘,带着浇油干柴,蒙上帷幕,佯装投降,乘东南风起,向北疾驶,逼近曹军水寨时,突然点火,风助火势,转眼间,曹军水寨军营一片火海。这时周瑜等趁势率军猛攻。曹军猝不及防,烧死的、落水的、被杀的、负伤的,不计其数,主力损失殆尽。曹操匆忙北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战后,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又向益州(今四川及云、贵一部)发展,孙权进一步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曹操则无力南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曹操雄心仍在,继续整顿内部,求贤任能,进军西北,但由于南方局势的变化,刘备的崛起和孙刘的结盟,曹操统一中国的希望成了泡影。他晚年官至丞相,进为魏公,直至魏王,位极尊荣,与当皇帝相差无几。一些文武将吏劝他登位,孙权也写信假意劝进。曹操却说,假使天命真的在我,我也只做周文王罢了,表示不称帝。他位止魏王,终为人臣,不沽皇位,这在三国中,只有他能做到这一点。他拒绝称帝,可能是抱于自己事业未竟,壮志未酬。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终年66岁。就在这年,他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登皇位,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袁绍在官渡战败后,即走向覆灭,而曹操虽在赤壁亦遭重创,但仍不失强者的地位,并最终事业有成。

  本文摘自《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特别授权新浪文化内容登载。  编辑:独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07: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