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9|回复: 0

[原创] 博山诗人赵执信和他的小女儿赵慈(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4 15: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300多年前,山东博山诗人赵执信行吟高歌,纵横四海。和他一同吟唱的,除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外,还有他的小女儿赵慈。


    赵执信(1662年—1744年),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赵执信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整个康熙、雍正时代,以及乾隆时代的前期,在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中,赵执信成为当时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今天,不经意间邂逅赵执信、赵慈父女那片片发黄、残碎的诗章,才发现这里竟是一个如此璀璨的艺术殿堂。


    策马何必紧缰绳


    马行街,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东,原为赵执信故居门前街。提起这条街的来历,就不得不提及“神童”赵执信,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赵执信9岁那年,当他看到于钦的《齐乘》中有“淄水出岳阳山东麓”之语时,知道于钦把岳阳山和原山混淆了,提笔便写了“梦中鬼话,贻误无穷”的眉批。老师会客回来,见此批语十分生气,训斥道:“如此小小年纪,竟敢傲世不恭,贬辱先贤,成何体统!”随即出一上联,对赵执信说:“若对不出下联,便罚站两个时辰。”这个上联是“江河湖海激流清”,一句话中的七个字都有水字旁。这时的赵执信一肚子委屈,心想:“读书全信书,不如不读书,我到底有什么错呢?”由于精力不集中,好长时间没有想出下联。正在这时,耳边响起了一片杂乱的马蹄声。


    原来,赵家塾堂紧靠一条大道,是地方官吏进城的必经之路,人们管它叫“官道”。官道北起北门里街,至东门里街,长200余米。赵执信一听官道上传来的声音,便想起了一个“马”字,立即对出了下联:“骑骥骅骝骏驷骋。”先生闻此,怒气全消,转怒为喜,急忙让他坐下,再细看对《齐乘》一书谬误的批改,不禁拍案叫绝,心想:“谨拘于翰墨者,有何前程?后生可畏,实今之千里驹也!”想到这里,便感慨地说:“策马千里行,何必紧缰绳。”赵执信看到先生已谅解了自己,遂用衣袖抹了把眼泪,又脱口吟出两句诗:“长街本坦途,且听鼓点声。”这件事一经传扬,有心人便根据师徒两人的对话把官道改成为“马行街”了。


    赵执信的少年诗才让很多人佩服,据说,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手扶梧桐树转悠着玩,父亲赵作肱正在上楼,见儿子像猴子一样机灵,便说:“手扶梧桐团团转。”赵执信看了父亲一眼,顺口说到:“足踩楼梯步步高。”赵执信如此聪明,老师就要求他更加勤奋,让他五更天就进塾堂。说话的第二天夜里,四更过后,天还黑洞洞的,又刮起了大风,赵执信打着白纸糊的灯笼提前到了塾堂。老师一高兴,来了诗兴,便看着灯笼说:“灯笼、笼灯,白芷(纸)、防风。”赵执信经常翻看郎中给家人治病的药方,知道先生说的是暗含中草药名称的双关语,正想点破时,只听樵楼打起五更鼓,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更鼓、鼓更,陈皮、木通。”


    当地县官听到赵执信的才名,不相信。一天,县官出巡,在豆腐干胡同附近碰上一群小孩,随从告知:“那个穿绿衣裳的小孩就是赵执信。”县官下轿,吟道:“出水蛤蟆穿绿衣。”赵执信听他出言不逊,反唇相讥:“落汤螃蟹着红袍。”县官听后哭笑不得,但也不得不服。


    “不提防”断送功名


    赵执信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这决定了他将走一条读书作文为官的路子。14岁那年,赵执信被补为博士弟子,也就是当了秀才,两年之后他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名而成了举人,18岁时参加会试,以第六名而为殿试二甲进士,从此开始了他十年入京为官仕途。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仅19岁的赵执信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康熙开鸿博科,广招天下博学鸿儒之士,一时名士云集京师,赵执信以少年之身,往来其中,谈诗论文,纵横挥洒。康熙二十五年,赵执信升迁为右春坊右赞善,参修《明史》、《大清会典》。这样的年纪即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谓少年得志。


    但好运气并不永远属于赵执信。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赵执信的仕途。清朝初年,流行两句话:“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说的是两出戏风靡一时的盛况。“收拾起”出自李玉《千钟禄》中的唱词“收拾起大好山河一担装……”;“不提防”出自洪昇《长生殿》中的唱词“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赵执信不但诗文写得好,还懂音律,爱好戏曲,据说他从外地任所回来,所乘骡车只带一部《元人百种曲》,日夕吟诵,如痴如醉。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爱好让赵执信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洪昇创作《长生殿》初成,赵执信亲自为他改定,并具柬遍邀京城名士观演此剧于查楼(即后来的广和楼),一时间,“竹肉相宣沸华馆,枚马金张座中满”。来宾既有“枚乘、司马相如”那样的知名文士,也有各类达官显贵,但却漏请了一位时任礼科给事中的黄六鸿。时值康熙佟皇后病逝不久,黄六鸿据此上奏皇帝,认为在此忌辰设宴张乐为“大不敬”,要求给有关人“按律治罪”。康熙皇帝于是下昭将当晚前去看戏的所有官员一律免职,洪昇被革去“国子监生”的头衔,赵执信则被“削籍还乡”,这对于正是春风得意中的赵执信来说,可谓青天霹雳。


    当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赵执信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中郎可谓有女”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赵执信离开京都,隆冬时节回到故乡,人生路途中的“寒流”让赵执信改变了人生态度,诗歌创作风格也为之一变。回到故乡的赵执信却收获了家庭生活的幸福。赵执信有六男四女10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有才华,但真正称得上诗人的只有小女儿赵慈。


    赵慈,字雪庭,约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在世,她少年聪颖,因母亲是苏州人,所以她也爱说吴语。在家赋闲的赵执信把父女感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几乎都倾注到了赵慈身上,每日亲自指点赵慈练习书法,写诗诵词,把自己几十年诗文创作的积累和心得体会一点一滴传授给女儿。赵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深得父亲为诗作文之道,而且还继承了母亲江南女子的才情,她的诗歌有细腻、纤弱、真挚、凄婉的氛围:“纷披高势倚松顶,扑簌寒声堕竹枝。一自欧苏夸白战,谢家柳絮未为诗。”这类诗格调清新明快,富有少女所特有的活泼与生气。


    赵执信被罢官以后,赵家逐渐衰落。到赵慈出嫁时,竟无多少嫁妆陪送。成年以后,赵慈嫁到大明湖畔,丈夫是济南儒生朱崇善。朱家原本是大家大户,家道殷实,但到朱崇善时已日趋衰落。朱崇善是一介书生,但时运不济,一生郁郁不得志,没有什么成就。赵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虽饱有才华,自视甚高,除了清贫度日外,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所能做的就是把满腹的愁苦、孤寂、失落、惆怅、郁闷寄托在一首首诗歌中。《博山县志》对赵慈出嫁后的生活这样描述:“适朱门,家中落,悲忧侘傺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赏。有《灰心断肠诗词集》,善本惜不完。”赵慈除工于吟诗咏词外,还精于古典诗词声调、音律的研究,著有《诗学源流考》,这正是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


    赵慈去世后,她的遗稿被丈夫的外甥谢问山收藏,后人见之,认为“往往有名句似青莲(李白)”,“芳草一庭和恨生”、“自折荷花带露归”等句更是被视为名句。《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对赵慈这样评价:“中郎可谓有女。”中郎是指汉代文学家蔡邕,其女蔡文姬曾作《胡笳十八拍》。将赵氏父女与蔡氏父女相提并论,评价甚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6 22:0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