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34|回复: 2

书斋三题(王志坚 、陈风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7 09: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志坚 、陈风桐/编   

--------------------------------------------------------------------------------

章太炎·膏兰室  

章太炎(1869—1936年),民主革命家、学者。初名学乘、炳麟,后因仰慕顾炎武(原名绛)

、黄宗羲(字太冲)为人,改名绛,号太炎,字枚叔。笔名西狩、穷荒孤客、牛马走、戴角

等二十多个。余杭(今属浙江)人。1903年因在《苏报》上发表排满言论,与邹容先后入狱

。1904年和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后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

》等。

曾用斋号:膏兰室、葑汉阁、双树草堂。


章太炎出生在浙江余杭县一个地主家庭里,他从9岁开始跟随外祖父朱有虔读四书五经等

儒家经典。22岁时父死,离别故乡,到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学经史。“膏兰室”是他

在诂经精舍中读书著述的一方斗室之名。“膏兰”,含有甘美芬芳之意。他自称“膏兰室

主人”。章太炎随俞樾研读经史直到29岁离开,年轻时代的大部分岁月在此度过。每日,

他在膏兰室中译校群经,博学诸子,考、释、驳、论,无所不用,每有所得,就用蝇头小

楷,认真记下,累近十年之所得,编有四册《膏兰室札记》。

然而,宁静的书斋不是世外桃源,随着民族危机和国难的日益加深,这位年轻的学子,向

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和方法,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后章太炎再次去拜望

自己的恩师时,俞樾对他这位昔日的高材生割辫、改服、倡言革命的行为极为恼火,斥之

为“讼言革命是不忠,远去父母之邦是不孝,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并把他逐出师门。对此,章太炎据理驳斥了老师强加给他的罪名:“我拜师治经不仅仅

要背熟四书五经的教导,而且要继承和提倡鼓吹民族意识的顾炎武等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化,其目的就在于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否则,那还有什么

意义呢?”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大义凛然地写了《谢本师》一文,公开声明与俞樾断绝

师生关系。

章太炎以国学大师之名享誉海内,鲁迅、黄侃、钱玄同等人都曾对他执弟子礼。早年他在

台湾当记者时,与同事李书闲聊,颇为自负地说,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

。李书不信,搜肠刮肚地搬出自己所学之经书欲考倒章太炎。谁知章太炎不假思索,如数

家珍,一一作答,甚至哪一句在哪一部书第几页里都说得丝毫不差。李书一时大惊失色,

由此对章太炎超人的记忆力和出众的才华钦佩得五体投地。天才出于勤奋。这位饱学之士

,满腹经纶,与当年在膏兰室刻苦攻读是分不开的。

章太炎年轻时受的是儒家教育,又精通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但他却不受儒家传统修身养

性的束缚,反而性格暴烈,遇有不平之事即如侠士般拍案而起。   

章太炎于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1904年夏历十月十日之际,斥太后联语: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辛亥革命后,他反对袁世凯,参加孙中山的军政府,先后7次被捕,3次入狱,依然百折不

挠,白撰勉志联,表现出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感: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

1914年,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后,多次诱骗章太炎出任要职,遭章太炎拒绝,于是,

将其软禁于北京钱粮胡同一座四合院。章太炎集古人诗句联贴于宅第,表示决不与袁世凯

为伍的坚贞不屈的精神:门前学种先生柳;路旁时卖故倭瓜。

章太炎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锦帆路,为前后两幢小洋楼。1936年6月14日病逝后,灵柩

曾停在楼后防空洞内。鲁迅闻耗,在病中写《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过了十天,他也去

世了。他的文章中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做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

七被追捕,三人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

生的楷模。”这是对章先生的盖棺定论,也是对章先生的正确评价。

1955年4月3日,章太炎遗骨由苏州移葬杭州西湖公园内。寓苏耆宿致挽联挽诗的很多。如

孙履安一联云:

北斗文光冲虎跑;南屏山色映牛眠。


张俟庵一联云:

若是其大乎,天下溺援之以道;可以为师矣,今日吊奚敢哀!


周瘦鹃除了在灵前敬献手制的梅花盆景外,也挽以一联:

吴其沼乎,昔诵遗言惭后死;国已兴矣,今将喜讯告先生。

首句引自章太炎在军阀乱政的黑暗时期,因忧国心切,为寄愤慨,而书写的“吴其沼乎”

四字。

其他社会名流挽章太炎联云:

经学驾唐宋而上;其人在儒侠之间。

著书以仲长统自期,炎炎言,骇小儒之耳目;

革命继顾宁人而起,烈烈正气,振大汉之声威。


章太炎的诞日,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就在下葬的这一年,时年73岁的章夫人汤国梨抚今

思昔,感慨百端,因用九佳韵赋诗二首:

闻道蓬莱住处佳,五云楼阁怅无涯。

梦魂枉记三生事,钿盒难分一股钗。

天上人间同寂寞,青灯白发太诙谐。

廿年已尽安危意,拼得明珠古井埋。

彩线金什亦自佳,求知沧海叹无涯。

为谁抽尽红蚕茧,报我希投紫凤钗。

梦去离鸾魂易断,重来辽鹤意应谐。

羡君已就名山业,还得名山傲骨埋。


现章太炎故居后院尚存章太炎衣冠冢,上置章太炎画像碑,为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手笔。




  毛泽东·菊香书屋


毛泽东(1893—1976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字润芝、咏

芝,曾用笔名廿八画生、石山、马任、允滋等。湖南湘潭人。著有《毛泽东选集》、《毛

泽东诗词选》。

曾用斋号:菊香书屋、饶丰书房、半学斋。


“菊香书屋”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内颐年堂的东配房,清朝时即有此称谓,意思是藏书的

地方。毛泽东生平喜爱菊花,自古以来,菊花“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与兰花、水

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与梅、兰、竹合为“四君子”。毛泽东一首《采桑子·重阳

》以其大手笔描绘了万菊盛开的壮观景象:“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其中亦暗含菊香之意。毛泽东书斋菊香扑鼻,其中不少名贵的菊花

品种,都是刘文嘉老先生从自家花园挑选去的。

菊香书屋是一个四方形的四合院,四面各有五间房,内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厅、

门厅,以及书房、藏书室等。院中是草坪,栽有花木。南北、东西两条小路从院中央穿过

,交叉成“十”字。

菊香书屋的床与众不同,来历也非同寻常。

1949年3月,毛泽东初进北京时,暂居香山。工作人员在他卧室安置了一张弹簧床,觉得

这个床要比他在农村时睡的任何一张床都要高级,可毛泽东不领情,他看到这张床,高声

责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床比木板床要多花多少钱?为什么昨天能

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得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

张床。”他指示工作人员立即撤走弹簧床。

毛泽东发火引起工作人员的恐慌。毛泽东以前睡的木板床没有带来,临时到哪里找木板床

呢?大家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劝毛泽东暂时先在弹簧床上睡一觉,第二天再想办法。毛泽

东执拗地说:“弄了木板床来后我再睡!”于是工作人员赶快请木匠连夜为他赶做了一张

大木板床,几个月后,这张木板床随着毛泽东搬进了菊香书屋。不久,根据毛泽东的嘱咐

,工作人员对木板床进行了改造,做得出奇得宽大,超出通常床铺的一半以上,板床前端

略高,后端略低,整个床形略呈倾斜状态,上面铺着白色的床单,构成了书屋一个奇特的

景观。这个板床,毛泽东一直使用了17个年头。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木板床加宽呢?因为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床的东半侧是用来

放书的。平时,毛泽东床上的书堆得足有一尺多高,看起来杂乱无序,实际上哪本书放在

哪个位置上,毛泽东心里有数,且每本书夹有密密麻麻的白纸条,上面有的可以看到记录

的铅笔字,有的书上留有红蓝铅笔的眉批和符号。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万多

字,他在书的眉头却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09: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爱用“读书破万卷”、“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博览群书和学识渊博,毛泽东应是当

之无愧的。菊香书屋高橱林立,百余个书橱满是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线装古籍,中外哲

学、文学、艺术、科技等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墨香溢天。毛泽东大概要算“二战”以来

各国领导人中最喜欢读史,也读得最多的一位。据说,美国总统的私人藏书没有一个超过

5万册,而毛泽东藏书达9.2万多册,留有圈点、批注手迹的计1300余部(册)。整理这些藏

书,一个工作小组,从制卡、分类、打号、贴签,最后完成编制毛泽东藏书目录,用了整

整三年时间。至于在建国前的几十年里,毛泽东阅读的书籍,则无以计数。因此,毛泽东

一生读多少书,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毛泽东常说,书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因而他具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在他的四卷《

毛泽东选集》中就引用过《左传》、《吕氏春秋》、《礼记》、《易经》、《论语》、《

孟子》、《老子》、《庄子》、《列子》、《孙子》、《汉书》、《山海经》、《资治通

鉴》等历史典籍;涉及的历史人物,既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如曹操、孙武、

司马迁、朱熹、韩愈,也有奸相佞臣李林甫、魏忠贤,有中国的圣贤孔子、孟子和各朝各

代的帝王将相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也有被统治者污蔑为“反臣逆贼”的农

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至于毛泽东在平时的讲话、诗文中引用的历史

人物、成语、典故、传说、故事就更数不胜数了。综上所述,不难反映出毛泽东读史的博

览广收和他的兴趣所在。他爱读诗,能背诵四百多首古诗。

菊香书屋不仅是毛泽东生前读书写作之处,而且也是他运筹决策之地,著名的“乒乓外交

”就是在这里作出决断的。毛泽东在书屋接待过许多来访的外国首脑。1972年2月2l日,

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当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基辛格回忆

说:“我们来到毛泽东的书屋,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屋。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

,桌上、地上也堆着书,这房间看去更像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毛泽东菊香书屋藏书既丰,需有藏书的印章。1945年,柳亚子赠送给毛泽东两方印章。

1948年,人称“篆刻王”的谢梅奴用家藏上乘的寿山石料,为毛泽东刻制了两方印章。一

方是白文“毛泽东印”,印文是回文排列的,具有汉印风格。另一方是朱文“润之”,细

文粗边,仿周秦小玺。这两方石印于1951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送往北京,献给毛泽东,现

藏于国家博物馆。北京和平解放后,齐白石为表示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精心刻制了印文

为“毛泽东”的朱白文印章各一方,托当时接管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诗人艾青转交。

1963年,中央办公厅委托陈叔通请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的吴朴堂刻了一方铁线朱文“毛氏

藏书”印章。此印深得毛泽东的喜爱,后来菊香书屋的所有藏书上,均钤着此藏书印章。

在菊香书屋,毛泽东除了读书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他最喜欢王羲之、怀素的草书

,常利用休息时间临摹、琢磨,经过长期的练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书法博采众长,形成自

己刚劲雄健、流畅奔放的独特风格,人称“毛体”。他爱抄写诗词,直到晚年还是既练字

又写诗。

为了永久保存这些藏书,如今,除了在菊香书屋留有少量书籍以外,其他悉数搬至中央档

案馆,专辟毛泽东藏书库,所有书籍按当年的原样陈列。





林语堂·有不为斋


林语堂(1895—1976年),作家、教育家。原名和乐、玉堂,笔名毛驴、萨天师、宰予等。

福建龙溪人。出生于基督教牧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德国

,获博士学位。上世纪二十年代,相继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曾与鲁迅一起以散文小品的形式对北洋军阀进行抨击。1947年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艺术文

学组组长。1960年定居台湾。1967年任香港大学研究教授。著有《语堂文集》、《语言学

论丛》、《逃向自由城》等,主编有《当代汉英辞典》、《国语辞典》。


有访客问林语堂:有不为斋斋名用意何在?到底何者在所不为之列?林先生在《有不为斋

解》一文中这样释之:

“有不为”得名于孔子《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也。”意为孔子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与之来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则是有所不为的。有所不为然而可以可为,正可证明物极必反的道

理,但是一个人总有他所不为的事。林语堂崇尚“狷者”,故于1927年在上海愚园路购得

一座花园洋房后,乃以“有不为斋”命其书屋。先生闭门思过,检讨自己一番:如不曾诱

奸年轻女郎,所以不曾视女学生为“危险品”;也不曾跟张宗昌维持风化,禁止女子游公

园;不曾吆喝佣人;不曾自述丰功伟绩;不曾离婚……

书房一进门口是一张书桌,书桌上有台灯、镇纸、人名牌、墨水笔、裁纸刀、书夹及打号

码机,还有三两本书,包括牛津英文字典。书桌的右方墙上,挂着一幅林语堂手绘的竹石

图。原来林语堂亦擅长水墨国画。他曾绘过一幅奔马图,题款是“岳军老友一笑,弟林语

堂试笔。”马做向前奔跑状,雄姿英发,笔力遒劲。有不为斋中铺着红色的地毯,摆设着

黑色的沙发,两边是落地书架。书架上陈列着他的近六十种著作和四千多种藏书,这些藏

书的来源可分几个方面:部分是赠书,有的为编著者所赠,如杨家骆赠《中国文学百科全

书》、包明叔赠《说文部首通释》、林世杰赠《红楼梦原理》、黎东方赠《细说清朝》。

有的在赠书上除了题款,还写上赠书的原因,或为景仰,或为祝寿……

林语堂的收藏书,除了存放在书房中的不能公开阅览以外,放在图书资料室里供大众阅览

的书中,大师生前用功最勤的一本书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了。几乎每一页的上下

空白处都有大师的批注,还辅以英文的音义。

还有一本书,就是曹雪芹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林语堂也是痛下功夫的。只见书

中字里行间,大师用了蓝色、黑色、粉蓝色及红色笔做了各种记号及批注。古人中有归有

光用五色笔做评点《史记》,今有林语堂用四色笔评点《石头记》,可谓先后辉映。

另外,林语堂阅读胡适的《戴东原的哲学》和钱穆的《国学概论》,都非常仔细。两书中

常见有眉批和圈点等记号。书房的毗连便是大师生前的卧室,有一张单人床,也有一张书

桌,上放烟灰缸、眼镜、笔筒、镇纸、电话机、台灯,还摆放着与家人合摄的照片。林语

堂除了学术上的贡献,有一系列的著作以外,还发明过中文打字机。这台中文打字机陈列

于由书房到客厅的通道处。大师在生前认为这是件得意的发明。   

林语堂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深刻影响,他所推崇备至的“有不为”理念,被一

些人称为“半半哲学”。他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子歌》,认为他最好地反映

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首《半子歌》写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

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

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

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

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

,会占便宜只半。   


这是对“有不为”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展无余



基于有不为的理念,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他主张“尽力

工作,尽情作乐”。他在有不为斋写作算得上“拼命三郎”。比如著《生活的艺术》一书

仅三个月就写出七百多页,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注意休闲和享受。他常去户外散步,去

郊外垂钓,去名山大川自由自在地游憩,暂做葛天遗民。他有感于某些人长于进取和工作

而拙于享受特点,向他们介绍了《乐隐词》两首。   

其一内容是

短短横墙/矮矮疏窗/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障/绿山旁边/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


其二内容是   

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盈得工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




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是“论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力倡“幽默”、“性灵”的小品

文,于是以“有不为斋随笔”为主题,在他创办的几家刊物上发表许多杂感,被人称为“

幽默大师”。就像他的幽默、性灵的主张遭到抨击一样,林语堂的“有不为斋”从诞生的

那天起就受到讥评。有位学者模仿其书斋名,落款“有所不为斋”,予以讽刺。鲁迅在

1935年也以《有不为斋》为题写过一篇短文,内云:

于是很有一些人便争以“有不为”名斋,以孔子之徒自居,以“狷者”自命。但敢问——

“有所不为”者,是卑鄙龌龊的事乎,抑非卑鄙龌龊的事乎?“狂者”的界说没有“狷者

”的含糊,所以“进取”名斋者,至今还没有。


文坛的口诛笔伐,使林语堂陷入困境,于是1936年他接受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邀请,前往

大洋彼岸,并用英文从事写作。林语堂晚年定居台湾,仍以“有不为斋”为其书斋名。




--------------------------------------------------------------------------------

二月书坊
发表于 2009-7-2 1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4 16:2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